首页> 中文学位 >联合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6h】

联合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词汇词汇英汉对照表

绪论

研究背景

1.激素治疗川崎病的可能机制

2.慎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观点

3.支持使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观点

4.激素在治疗川崎病中时机的选择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资料收集方法

结果一

1.一般资料

2.基本情况

结果二

1.一般资料

2.基本情况

讨论

结论

课题创新性

课题局限性

参考文献

论著:联合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原因不明的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尤其以心脏冠状动脉最易受累。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仍有15%~20%的患儿对常规治疗不敏感,体温反复不稳定,炎症指标控制不佳,甚至进行性上升,在急性期冠状动脉出现扩张,甚至瘤样形成,同时可以造成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以造成多脏器损害,可危及患儿生命。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lu)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对于治疗川崎病患儿一直存在争论,认为糖皮质激素有促进血栓形成,甚至对于冠状动脉扩张有影响作用。目前对于IVIG不敏感及危重型川崎病的协同治疗作用得到了大部分专家的认可,一些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治疗在缩短川崎病热程,一些炎症指标和C反应蛋白的控制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方面有积极作用,甚至有抑制冠状动脉扩张的作用。
  【目的】:
  川崎病的常规治疗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广泛认可,已成为一种诊疗规范在各国中严格执行。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约有15%~20%患儿对于常规治疗不敏感,疾病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及炎症因素对于中小血管损害的进展无法有效遏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法下降。鉴于糖皮质激素在免疫功能紊乱类疾病的治疗中起到的积极关键作用,使其在川崎病中的应用逐渐得到了认可,尤其是在常规治疗无反应型的川崎病患儿中。但是对于糖皮质激素在整个川崎病疾病的过程中应用的时机和合适的剂量范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因此,本研究试图总结出糖皮质激素在联合传统治疗方面的优势,探索激素运用在整个病程中的合适时机和合适剂量。
  【对象和方法】:
  病例选取为上海市儿童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所有诊断为川崎病患儿363例。(包括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2组。一组病人为常规治疗组,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2天)+口服阿司匹林;另一组病人为联合激素组,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2天)+口服阿司匹林+皮质激素(2mg/kg.d*5天→1mg/kg.d*5天→0.5mg/kg.d*5天)。临床化验指标采样时间为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内。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测量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在两组患儿中,联合激素组比常规治疗组在热程,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中,都有明显减少,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2.对两组病例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儿治疗后1周内各项临床化验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肾小血管也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导致尿常规中有白细胞产生,但经过尿培养大都未提示为真正的尿路感染。
  4.两组病例在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损害扩张,血栓形成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5.联合激素治疗对于完全性川崎病及不完全性川崎病在疾病热程,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中,都有明显减少,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6.联合激素治疗对于完全性川崎病及不完全性川崎病在疾病的急性期治疗1周内各项化验指标的变化上无统计学差异。
  7.联合激素治疗对于完全性川崎病及不完全性川崎病在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损害扩张,血栓形成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