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F2主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6h】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F2主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 言

1.1罗非鱼杂交研究

1.2立题依据

1.3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F2的遗传分离分析

2.1前言

2.2材料与方法

2.3结果

2.4讨论

第三章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F2形态的遗传与变异

3.1前言

3.2材料与方法

3.3结果

3.4讨论

第四章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2生长、传统形态的遗传与变异

4.1前言

4.2材料与方法

4.3结果

4.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为开发利用我国面积广阔的咸淡水资源,培育耐盐性强、生长快的罗非鱼新品种,上海海洋大学利用人工杂交方法开展了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远缘杂交试验,成功获得了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代,兼有生长快和耐盐强的特点。因制种难度大、产苗量低,杂交F1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而F1能正常繁殖,自繁后的F2继承了F1的养殖性能,能批量繁殖苗种。为探讨尼萨杂交后代性状的稳定性程度,本研究从形态、生长及分子遗传三个方面对其进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耐盐新品种的进一步选育及育种技术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等位基因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杂交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F2(Ho=0.739),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不一,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F2中等位基因频率表现尼罗罗非鱼型占48.3%、萨罗罗非鱼型占47.7%;基因型频率,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以上结果表明,F1继承了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特异等位基因,呈现为杂合基因型;F2的遗传杂合性与F1无明显差异。
  测量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其杂交F1、F2的6个可数性状、11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参数,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结果为:(1)杂交 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在可量性状及框架参数方面,杂交F1在体厚/全长、体高/全长、头部(吻长/全长、眼径/全长、D1-2/全长、D1-6/全长、D2-3/全长、D2-4/全长、D3-4/全长、D4-6/全长)以及尾部(尾柄高/全长、D7-10/全长)方面较尼罗罗非鱼有显著提高,在体长/全长、躯干部(躯干长/全长、D3-5/全长、D6-8/全长)、尾部(尾长/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7-10/全长、D8-10/全长)较萨罗罗非鱼有显著提高。杂交F2与F1的大部分性状无显著差异,仅在头部(头长/全长、眼径/全长、D1-3/全长、D1-6/全长)、躯干部(D3-5/全长、D3-6/全长、D5-6/全长、D5-8/全长)、尾部(D7-8/全长、D7-10/全长、D9-10/全长)较杂交F1有显著提高。(2)聚类分析表明,杂交F2与F1聚为一类,再与尼罗罗非鱼聚为一类,萨罗罗非鱼单独一类。(3)2种判别公式的判别正确率较高,均为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杂交F2;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的判别公式对杂交 F1、F2进行判别,发现被判入尼罗罗非鱼的较多,为偏母遗传。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杂交F1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2的判别,大部分个体被判入杂交F1,少部分判入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进一步证明杂交F2与F1的形态很相近。(4)主成分分析图显示杂交F1、F2均位于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之间,且与尼罗罗非鱼重叠较多;杂交F2分布范围较F1分散,与萨罗罗非鱼也有重叠。以上结果表明,杂交F1形态介于亲本之间,但表现母系遗传,杂交F2与杂交F1形态差异不明显。
  以新吉富尼罗罗非鱼为对照,比较研究了杂交 F2的生长参数与主要传统形态性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在淡水养殖117天条件下,杂交F2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2的瞬时增长率、绝对增长率、最终体重分别为尼罗罗非鱼的85.6%、62%、63.6%;肥满度比尼罗罗非鱼提高了25.9%;体重变异系数比尼罗罗非鱼升高了37%。(2)在传统形态性状体上,体长、体高、体厚等的变异系数比尼罗罗非鱼升高了36%,且性状分布曲线较尼罗罗非鱼平坦。还观察到杂交F2在体色(青灰色、红色)、尾鳍条纹(有条纹、无条纹)上有一定的分化表现。表明杂交F2的生长与形态性状均存在一定离散程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