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6h】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 国内外鱼类研究现状及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1.2.国内研究进展

2. 苏北浅滩研究现状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苏北浅滩鱼类研究进展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区域与站位布设

1.2 样品采集和分析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 鱼类资源密度

1.3.2 性腺成熟度

1.3.3 相对重要性指数

1.3.4 优势种贡献率

1.3.5 物种更替率计算

1.3.6 物种多样性指数

1.3.7 聚类及相似性分析

1.3.8 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分析(NMDS)

1.3.9 累计曲线

1.4 数据处理软件

第二章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分布特征

2.1 鱼类资源密度分布特征

2.1.1 鱼类资源平均密度和体型特征

2.1.2 鱼类重量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

2.1.3 鱼类尾数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

2.1.4 主要鱼类的生态特征指数

2.1.5 优势种数量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

2.1.6 主要优势种和洄游性鱼类的平面分布

2.2 讨论

2.2.1 苏北浅滩沙脊海域鱼类季节变化特征

2.2.2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渔业资源分布的影响

2.2.3 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2.2.4 主要优势种数量对总数量分布的贡献

2.2.5 苏北浅滩不同习性鱼类渔场位置特征

第三章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不同空间鱼类群落的分析

3.1 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3.1.1 苏北浅滩生态类群组成

3.1.2 苏北浅滩春秋季生态类群种类数的变化

3.1.3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不同空间鱼类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3.1.4 不同群落鱼类种类数平面分布

3.1.5 不同群落鱼类适温性差异

3.1.6 不同群落鱼类多样性差异

3.1.7 不同群落优势种的密度分布

3.2 讨论

3.2.1 沙脊潮沟水域群落结构划分

3.2.2 地形对不同群落种类数的影响

3.2.3 地形对不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2.4 饵料对不同水域群落优势种分布的影响

3.2.5 苏北浅滩群落结构差异的其他影响因素

第四章 总结

4.1 结语

4.2 研究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为了探讨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资源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1年5月(春季)和2010年11月(秋季)在苏北浅滩中部海域海洋环境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和方差贡献的方法,对中部海域沙脊潮沟处鱼类体型特征、资源密度、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和鱼类总数量的贡献进行分析。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群落结构,分析鱼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的分布等不同方面,研究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资源分布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苏北浅滩中部海域两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6种,其中春季捕获鱼类种数15种,秋季20种,分别占鱼类总种类数的57.7%和76.9%,两个季节鱼类的物种更替率为70.4%。根据鱼类栖息环境和适温性将其分为近海暖温种、沿岸暖温种、河口暖温种、近海暖水种、河口暖水种、沿岸暖水种和外海暖水种这7种生态类群。从种类数来看,春季暖温种鱼类所占比例为46.7%,略低于暖水种比例;秋季暖温种所占比例为25%,暖水种比例为75%,暖水种比例远高于暖温种。 同时,研究发现春秋季鱼类数量变化与产卵和生长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春季重量密度(16.08 kg/km2)大于秋季(10.74 kg/km2),秋季尾数密度(16.3×103尾/km2)大于春季(5.36×103尾/km2)。春季鱼类规格较大是因为春季成鱼来到这一水域产卵,例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的幼体比为0,鮸(Miichthys miiuy)幼体比为1.38%。秋季同类鱼以幼体居多,春季鱼类产卵后,鱼卵通过发育和生长形成规格较小的幼鱼,秋季方氏锦鳚(Pholos fangi)和鮸的幼体比均为100%就是证据;鱼类空间分布的差异也与潮沟系统的地形地貌有关。春季,潮沟海域外侧多分布洄游性成鱼,主要包括小黄鱼、小带鱼和鮸;潮沟处方氏锦鳚尾数居多,也出现了洄游性鮸;沙脊处则多为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成年鱼,极少出现洄游性鱼类。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决定了鱼类总数量的分布格局,成为鱼类的渔场位置的指标。例如,春季,赤鼻棱鳀对重量贡献率(0.71)最大,其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为2090.4;鮸的IRI为1282.6;方氏锦鳚对鱼类尾数贡献率(0.99)最大,其IRI为7871.4。总之,外侧潮沟海域是小黄鱼等洄游性鱼类的渔场,中部潮沟海域是洄游性鮸和方氏锦鳚的渔场位置,而中部沙脊海域是赤鼻棱鳀和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等非洄游性鱼的渔场。 另外,在群落结构划分方面,春秋季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沿岸海域鱼类均可划分为西部近岸群落、中部沙脊群落以及东部潮沟群落3个群落,其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表现为,春季,鱼类种类数表现为潮沟(15种)>沙脊(11种)>近岸(3种),多样性(H')指数类似,即潮沟(1.57,1.89)>沙脊(1.19,1.57)>近岸(0.51,0.69);秋季,鱼类种类数表现为潮沟(18种)>近岸(12种)>沙脊(11种),鱼类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潮沟(1.54,1.54)>近岸(1.02,0.96)>沙脊(0.92,0.83),潮沟海域与外海相连,外海鱼群顺着潮沟向近海移动,在潮沟末端遇到沙脊地形的阻挡,底栖性鱼群停留在沟底,造成种类数累积,多样性增加。优势种分布上,潮沟群落多为方氏锦鳚、鮸、小带鱼等底层产卵性鱼类;沙脊群落鱼类主要由赤鼻棱鳀和大银鱼等中上层滤食性鱼类组成。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空间差异显著,而地形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变化是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