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求乞与布施——鲁迅作品中“求乞者”意象的探析
【6h】

求乞与布施——鲁迅作品中“求乞者”意象的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引言

第一章“求乞者”意象的处境与遭际

第二章 求乞与布施的母题涵义

第三章“求乞者”意象的孕生动因

第四章“求乞者”意象的文学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鲁迅全集》中存在着大量的诸如“乞丐”、“像个乞丐”、“叫化子”、“求乞者”、“乞食者”等字眼,原初意义上的乞丐与类似乞丐的人物在鲁迅作品中如此密集地显现,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将他们统称为“求乞者”意象,主要从《祝福》、《求乞者》、《过客》等11篇文本来探析这个意象谱系。“求乞者”意象是一群游离于传统话语体系之外,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求乞”二字,暗示了他们在物质或精神上的焦灼。这也是鲁迅对社会转型期现代知识分子现实处境的清醒认识。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分析“求乞者”意象的处境与遭际,从他们与大众、权势者、现代知识分子等群体的不同关系,揭示出他们在不同群体眼中的不同价值。从中可以发现,作为与“求乞”相连的“布施”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第二章,探讨求乞与布施的母题涵义。非理想社会状态的人,都是作为欠缺者而存在的个体,都在努力“求乞”自己需要的“布施”,求乞与布施是人与人之间的普泛关系,也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个文化母题。这种关系的普泛性,引出了第二节所论述的求乞与布施的互相转换。第三节,论述求乞与布施的不同表象和辨析困境。求乞与布施的关系体在不同人那里,表现出了真诚的或虚假的求乞与布施两个类别,其背后隐藏着不同的道德动机。个体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表象界并不能帮助他们对之作出自信的判断,导致他们的人生出现了貌似的悖论。这些悖论正是第四节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出现于鲁迅生命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时期的意象,他们的孕生动因是第三章关注的对象。第四章,探讨“求乞者”意象的文学史意义。这些意象中的大部分人物是文本的第一主角,处于中国社会变革期,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性与异质性,他们体会到了沉重的失败感,却在失败中自觉与不断探索前行。 文章的“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与笔者困惑的一些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