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网络研究——复杂社会网络的视角
【6h】

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网络研究——复杂社会网络的视角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各种产业联系与经济影响愈加密切与复杂,空间与产业两个领域的结合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产业空间网络的抽象概念以动态仿真的图形进行阐释,对产业网络的定义、表达和结构等基础性问题提出了定量研究方法,并以我国区域间产业联系为实证进行分析,揭示了目前我国产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定义了区际产业空间互动的四种模式与测度方法,揭示出各区域的产业网络地位与空间互动模式之间存在相关性,据此对我国产业网络升级与区域功能定位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七章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框架进行清晰定义,并指出本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空间产业经济理论作了创新性补充,也对区域产业经济政策制定有切实的应用意义。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选取并整理与本文密切相关的四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即产业集群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复杂社会网络方法在区域产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基于GIS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简要述评。
   第三章对区域间产业空间网络进行构造,定义网络的表达和结构,构建网络密度、中心度、中介度等网络特征的测度模型,并赋以经济意义与解释。
   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分别从整体与局部网络视角,对我国产业空间网络进行动态仿真和结构测度。结果显示出我国产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同时该网络具有小世界性、地域集聚性,以及核心-边缘级差性的特征,表现为各区域产业网络地位、价值网络地位以及经济地位的不均衡性。这些特征揭示了我国产业联系受制于区域界限、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等现象的原因,同时也是对前人产业集群与核心-边缘理论的论证和补充。
   第五章深入各区域内部研究产业空间关联影响模式。细化核心-边缘理论的“极化”与“扩散”两阶段,定义了四种空间产业影响模式,并给出定量判定方法和经济内涵。对我国的实证结果显示,区域间产业空间影响基本遵循着“独立不相关→拮抗聚集→核心边缘→耦合聚集”这一由低级向高级互动顺次演进的动态规律,提升耦合程度的同时也按照“地理先近后远、文化先同质后异质”的规律扩大影响辐射的范围。此外,研究各区域产业网络地位与空间互动模式之间的相关性,并据此定位各区域的功能,为耦合演进的各阶段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基于研究结果调整我国产业布局与区域定位,并提出资源依托、市场导向、物流通道、资本联结四种区际产业互动模式。归纳出产业网络升级的总体思路:继续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努力,进一步从全局网络视角进行政策制定,并且明确了产业网络升级过程中的政府与企业角色。
   第七章为全文总结,对全文内容进行回顾和概括,同时指出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本研究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在理论上,从网络视角对前人的产业集群与核心-边缘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与补充。
   在方法上,为产业空间网络的构造、表达、仿真,以及区域间产业联系的测度和空间影响模式的判定提供了新的数量工具。
   在应用上,实现了社会网络SNA方法、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空间地理GIS技术在产业经济领域的应用与实证。此外,该研究的结果对我国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有切实的应用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