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6h】

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临床研究

1观察与治疗方法

2疗效与结果

3讨论

文献综述

1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概述

2中西医研究现状及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研究确定一种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
  方法:按照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确诊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30例:中药组采用口服中药盆炎消;西药组采用西药单纯盆腔灌注;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口服中药盆炎消+西药盆腔灌注。用药3个疗程后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盆腔体征、白带常规、PCR-UU变化比较及合并不孕症患者受孕情况比较。
  结果:(1)治疗后总有效率中药组为90%,西药组为76.67%,中西医结合组为100%。中西医组与西药组总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总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组与中药组总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1疗程中西医组与西药组比较,统计学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2疗程中西医组与中药组、中西医组与西药组比较,统计学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3疗程中西医组与中药组、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统计学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3)三组治疗前后盆腔体征积分变化比较,2疗程中西医组与中药组比较,统计学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3疗程中西医组与西药组、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统计学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4)三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变化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均改善,下腹疼痛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P<0.01);腰骶胀痛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P<0.05);神疲乏力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P<0.05);经期腹痛加重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小便黄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余证候改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三组治疗前后盆腔体征变化比较,治疗后三组盆腔体征疗效均改善,子宫活动受限或压痛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输卵管增粗或子宫旁片状增厚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6)三组治疗前后白带常规、PCR-UU变化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中白带常规各项及PCR-UU均改善,其中白细胞改善方面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P<0.05)、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白细胞酯酶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1);PCR-UU改善方面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7)合并不孕症患者,停药后3月受孕者中药组3例,西药组0例,中西医结合组为5例,中西医与中药组比较(P<0.05),中西医组与西药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1)盆炎消+盆腔灌注即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引起的下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神疲乏力、小便黄;(2)盆炎消+盆腔灌注可有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引起的子宫活动受限或压痛、输卵管增粗或子宫旁片状增厚;(3)盆炎消+盆腔灌注可有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经期腹痛加重症状;(4)盆炎消+盆腔灌注治疗后可使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白带常规中白细胞、白细胞酯酶转阴或降值;(5)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合并不孕症者有助孕效果。且应用该方案的30名患者无出现毒副作用及不适症状。(6)通过临床治疗观察,中药盆炎消+西药盆腔灌注的中西医结合为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最佳优化方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