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没人能够取去我的悲哀”——论冯至诗歌的悲剧意识
【6h】

“没人能够取去我的悲哀”——论冯至诗歌的悲剧意识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引论

第一部分:“弹着哀怨的三弦”——爱与美的悲剧

第二部分:“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生命存在的悲剧

第三部分:“在那最可耻、最黑暗的年代”——权力话语视阈下的悲剧

第四部分:“我同情忧天的杞人”——深广的忧患和严厉的自我拷问

结语

注释和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论述了冯至从1920-1990年代的诗歌的悲剧性。由于冯至以悲剧眼光来看待爱与美、看待生命、看待人民受到的剥削和压迫、看待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因而形成了深重的悲剧意识。 本文分四个部分论述了他诗歌四个时期的悲剧形态。1920年代,由于冯至早年的身世、悲惨的时代氛围以及冯至诗歌的美学渊源等原因,他对爱与美,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他抒情诗和叙事诗、剧体诗中的爱的悲剧和美的悲剧;并且论述了其叙事诗和剧体诗的悲剧特性,指出其轻型悲剧的特色;还论述了其中“间离”技巧的运用。 1940年代,由于冯至受到存在主义诗人及其作品的影响,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生命的悲剧性处境。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其中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生命的孤独与无助、生命的虚无性和无法把定、生命的苦难、生命的必死性等。木文论述了冯至对生命悲剧的辩证看法,指出诗歌的悲剧性并不强烈,他既认识到生命的悲剧性,又正确地看待生命的悲剧性,从而将之转化为对生命的承担。 1950年代,冯至的诗歌创作由于受到权力话语的影响,加入了颂歌的行列,但其中仍然保持了冯至个人的诗歌特色。他在颂歌的形式框架之内,充分运用对比的修辞策略,将时间名词“过去”和“现在”意识形态化,并将自然、历史、人文景观意识形态化。他试图保持自己的一些特色。尽管他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诗歌作品失去了冯至一贯的诗学品格和艺术魅力。 1980-1990年代,冯至回归到诗学上来,全面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和诗歌创作,并重新提起了诗笔,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表现了他对社会各种不合理现象如封建迷信的卷土重来,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现象等的忧患意识;也表现了他严肃的、深刻的自我剖析、自我拷问的意识,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在该文中,笔者既肯定了冯至早年、中年和晚年诗歌的独特价值,也对他创作于1950年代的诗歌表示了遗憾。但总体上,笔者对于冯至的诗歌是给予肯定的,认为他的诗歌构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星座,尽管“这星座并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