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性与德性:孟子与亚里斯多德伦理思想比较
【6h】

人性与德性:孟子与亚里斯多德伦理思想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人性问题的渊源

第二章人是什么

一、孟子论人性

二、亚里斯多德论人

第三章善是什么

一、性善与亲亲

二、善与正义

第四章恶与美德

一、孟子论恶

二、中道就是美德

第五章如何成就德性

一、养德

二、明智与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孟子与亚里斯多德这两位大师为样式,对东西方伦理思想在文明之初,学科形成之初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比较,揭示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寻找人类精神的共性本文的比较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道德基础部分,也就是人性论部分,即什么是人的本质的问题;二是德性论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德?如何形成美德?等问题孟子认为人与兽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心,有道德的人和无道德的人的差别也在于此,他从人的超越性和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解释人亚里斯多德则认为人的理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性,这是漫长的自然有目的的演化的结果,人社会的背景中的道德实践,是在理性的主导下的有目的行为孟子由假设的理性事实出发,通过直觉的选择,得出人性本向善的先验主义结论亚里斯多德从大量的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出发,通过理性分析或者经验的列举,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善是人的目的孟子认为恶是由于先天良心的丧失,德性的形成就是求放心的过程,孟子还将讲了许多具体的方法,诸如养气集义,持志尚志,反身内求等以培养主体的内在品质为目的的方法亚里斯多德认为美德就是一种理性的中道,恶就是偏离中道所以,必须按正确的理性原则行动,就主观而言,这须是自愿的和明智的选择的行动,从客观上而言,往往表现在对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规范的遵守不同的个人经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同的理论背景,不同的说理方式,不同的人性论理解,不同的语义内涵,孟子与亚里斯多德的伦理思想有太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目标一过有德性的生活这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道德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