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6h】

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以其浓重的乡土情结、可贵的平民意识以及独特的纪实美学风格,1994年至今编创了十二部电影作品,其中有七部故事片和五部纪录片。他的电影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创作阶段、“地下电影”创作阶段、走出“地下”后的创作阶段。贾樟柯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以敏锐的生活触感,通过电影反映了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县城年轻底层平民生活的“常”与“变”,反映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情感丧失、生命逝去和住所迁移的过程,展现了他们从被动迷惘蹉跎人生到主动积极选择生活的过程。 笔者认为,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颇具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献价值。他的作品风格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也借鉴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和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的艺术手法,他的电影理念还受到沈从文、博尔赫斯的启发。贾樟柯的影片大多选择非职业演员,本着老老实实的创作态度,以反传统戏剧化叙事策略、冷观默察的镜头语言、有意克制的拍摄距离、多元逼真的声音艺术,塑造了一系列小偷、流浪艺人、失业青年、建筑工人、矿工、移民等底层平民形象,试图给予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关怀和尊严。他的电影作品填补了当今城镇电影的空白,也弥补了底层平民电影的缺失,还保留了部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记忆。他的影片频频在国外各类电影节上获奖,使不少外国影评人感受到人类共有的生命体验和世俗情感,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座桥梁。 本文试图立足于贾樟柯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电影作品,把握贾樟柯电影创作理念,分析其电影创作理念形成过程,总结其电影创作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着重分析贾樟柯影片的特质,追踪其影片风格演变发展过程,探讨其影片在这个过程中的突破和创新;在当今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形势下,审视贾樟柯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文献价值,揭示其电影创作的缺陷和处境,关注其电影创作新动向,展望其影片创作前景。希望借此促使更多的国内影评人和中国观众了解贾樟柯的电影,关注银幕上的底层平民,关怀身边无数普通平凡的人们,反思自身的生存处境。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贾樟柯电影创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能够促使更多人士为国产小众电影创作发行面临的困境谋求出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