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试论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文化意识
【6h】

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试论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文化意识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章主要就80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进行概述:包括对文化寻根的大致过程进行梳理(“寻根热”产生的背景、寻根作家的理论倡导及评论界的态度、“寻根热”落潮的原因分析);对寻根小说的风格特点、分类及意义进行总结;对80年代寻根小说的文本意义进行回眸式解读。第二章主要对90年代以来的“后寻根文学”进行概论:包括对“后寻根文学”的界定、分类及特点概述;对“后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进行关联性解读(主要以李锐、张承志、第三代西北小说家为例)。“后寻根”不是一种创作方法,也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分析评论作品的思路或姿态。所谓“后寻根文学”就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的一些文化意味很浓、具有传统美学神韵又不乏现代意识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沿着文化寻根意识继续前行,尤其是以现代眼光关注传统文化、以民间立场还原民间的一大批作品。“后寻根文学”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本论文主要涉及小说与散文。“后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三章主要对“后寻根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进行文本细读(包括“后寻根文学”对民俗文化、神秘文化、民间诙谐文化、民间戏曲的借鉴)。第四章主要就贾平凹、莫言、韩少功三位作家进行寻根脉络下的个案研究。从贾平凹、莫言、韩少功等人的创作经历中,可以看到文化寻根脉络的不断延续。“后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一样,包含了风格多样、个性迥异的作家与作品,并且在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东方思维方式和古典美学神韵的追求上,它们有着一致的内在联系。“寻根”与“后寻根”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的回退”,而不是简单的“复古”。“寻根”与“后寻根”的文化意识构成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的一条重要文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