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搜寻理论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研究
【6h】

基于搜寻理论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搜寻理论的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

三 体系结构

第二章工作搜寻理论的发展:历史的脉络

一 搜寻决策的选择

二 戴蒙德困境和局部均衡

三 均衡薪资分布起源的探求

四 双边匹配中的交易摩擦

五 均衡的特征

六 微观机制到宏观运用的拓展

第三章搜寻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初次就业

一 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

(一)大学就业制度的变迁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初建

(三)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现象以及经济学分析

(四)就业信息不对称下的大学毕业生失业

二 基于搜寻理论的毕业生就业研究文献综述

(一)毕业生就业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二)运用于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的搜寻模型介绍

(三)四种模型的比较

三 信息收集搜寻模型的困境

四 交易摩擦搜寻模型:双边匹配与合作博弈

(一)匹配函数

(二)Pissardies(1990):工作流量——工人流量模型

五 比较:信息收集与交易摩擦

(一)工作搜寻理论的分类

(二)搜寻流程:以在职序贯搜寻和匹配议价搜寻为例

六 匹配议价搜寻模型:从学校到职场的转换

(一)模型参数分析

(二)建模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四章基本模型的扩展

一 模型假设的放松

二 匹配技术

三 非对称纳什议价方案

(一)资产收益恒等

(二)从求职者的角度

(三)从企业的角度

四 均衡分析

(一)工人流

(二)均衡薪资

(三)均衡的检验

第五章结论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经济学家不仅对薪资形成和个人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感兴趣,而且还通过建模从现实的、标准化的角度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果进行经验分析。搜寻理论模型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工具,它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研究劳动力市场中政策性以及机制性的改变所产生的直接后果。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科教兴国”的战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发展成为高层次的人才市场。均衡的搜寻模型非常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毕业后就立刻找到工作,而是首先经历一段搜寻工作的过程。但是由于搜寻样本空间的“不完美性”,劳动力市场的双方在抉择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了大学生“摩擦性失业”和“先就业后择业”的误匹配现象。早期运用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搜寻模型都是基于信息收集的标准序贯搜寻模型的基础之上。这类模型假定薪资是由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单方制定,毕业生从假定己知的薪资分布中随机抽样。如果抽样的薪资高于自己的保留薪资,则接受工作;如果低于,则放弃继续搜寻。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约束了毕业生保留薪资的分布。但是这类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忽略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积极的搜寻行为;其次,企业和毕业生的相遇匹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合作性博弈过程,而信息收集序贯搜寻却依靠薪资抽样和保留薪资机制替代了这个复杂的过程;再次,对于高层次的人才市场,企业并非处于绝对的买方地位,实际上企业和毕业生通过薪资议价来寻求双方的利润最大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创造性地整合“匹配议价搜寻”模型和“工作流量——工人流量”模型的思想,建立了一个跨胜任力的随机匹配模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