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传播学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6h】

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传播学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大陆传播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悄然兴起阶段

第二节 发展与受挫阶段

第三节 蓬勃发展阶段

注释

第二章 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理论发展史

第二节 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议题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的发展

注释

第三章 中英传播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大陆传播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英国传播学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英国传播学对中国传播学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大陆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困惑

第二节 中国大陆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

第三节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从科研、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和英国的传播学教育做了对比,旨在为发展迅速但处于困惑中的中国传播学教育提供借鉴经验。 本文首先对两国的传播学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中国大陆的传播学发展较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有待重大的理论突破。英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源于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本文以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为线索,对英国的传播学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回顾。 从学术渊源看,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脱胎于英国的文学批评,视大众媒体为其研究领域,借鉴与吸收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就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独立性进行深入研究,树立了所谓的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在理论和方法论上为英国的批判传媒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理论创新来讲,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如霍尔的编码和解码,揭示了在争取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方法创新上而言,民族志开辟了受众研究的新途径,等等。更可贵的是,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还做了大量的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多方位的描述、阐释和批判,内容涉及亚文化、青年文化、女性研究,传播科技应用于日常生活等方面。不断地吸收借鉴先进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创新发展,这是英国传播学的一个特点,也是对中国传播学教育的启示之一。 中国大陆的传播学教育发展很快,但面临着很多困惑。现有的学科门类设置不利于中国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在学科门类上,传播学同新闻学同属于文学门类,如何处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公共关系、媒介经营、广告学等专业划入文学门类未必名副其实。传播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开放性学科,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领域还会不断出现。 通过选取一些个案分析,本文对英国传播学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学科设置进行了分析。在专业设置上,英国政府奉行由下而上的原则,学校在学术建制上有较大的自主权。从系别或课程设置来看,无论媒介、新闻或者传播,它只是一个研究对象,可以从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信息学,甚至传播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来切入。从学科门类设置上看,政府有关部门只是设置了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研究、公共关系等专业各得其所,并留足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考虑淡化或者取消学科门类设置,从而解决新闻传播学门类划分过窄的问题,此其启示之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的信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英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206在英国的高校,传播学教育已经成为与文学、历史学等并驾齐驱的教学科目,媒介素养教育也进入到了中小学,成为国家规定课程的一部分。把传播学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尽早培养公民具有分辨媒介文化良莠的能力,此其启示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