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论 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第一节弘扬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价值坐标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

(三)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第二节人文精神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指导下落在实处

注释

上篇“人文精神”大讨论

第一章“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源起

第二节正反双方的基本立场

第三节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基本问题

注释

第二章反思“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几种观点

注释

第三章“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人文考察

第一节“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第二节“人文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解读

注释

第四章新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阈下人文精神的构建

下篇“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延续

第五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的美学原则”

第一节源起

第二节质疑与辩护

第六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解读

注释

第七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人文考察

注释

结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人文精神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下,随着西方解构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话题的不断输入,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人文精神的失落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人文精神”大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就是针对人文精神失落而爆发的争论,虽然“新理性精神”文艺理论早就提倡用新理性去制导人文精神问题,但总起来说文艺理论界对此的重视还不够。弘扬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克服文艺日益庸俗化的倾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价值坐标,同时,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中人文精神的实现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落在实处。据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初步中国化的当代新人文传统基础上,立足于当前中国文学、文论发展的现实语境,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视阈去透视这两场文艺理论界的大论争,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给予科学的回答和创造性的阐释。这也将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推向深入、提升到新高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围绕“人文精神”大讨论展开论述,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讲“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的主要观点和基本问题。在“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出现了“失落论”和“非失论”的尖锐对立:“失落论”者认为人文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已全面丧失,“非失论”认为人文精神并未丧失或者根本就没存在过。“人文精神”大讨论主要涉及到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与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重建人文精神等基本问题。第二章主要讲对“人文精神”大讨论进行反思的几种主要观点:有人认为“人文精神”大讨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强;有人指责“人文精神”大讨论务虚:有人认为“人文精神”大讨论具有本质主义倾向;有人认为“人文精神”大讨论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第三章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视阈透析“人文精神”大讨论,认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实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失落,人文精神的问题不是知识分子一个阶层的问题,要走出唯人文主义的误区。人文精神只有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托,才能真正落在实处。第四章讲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指导下构建人文精神的努力成果——新理性精神。新理性精神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凸显审美的社会内涵,倡导用理性精神规范、制导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下篇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展开论述,共分三章。第五章主要述评“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中“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被质疑及相应的辩护内容。第六章主要从美学上解读“日常生活”、“审美”、三个概念,力图从理论上澄清它们原本内涵。第七章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视阈透析“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认为“新的美学原则”取消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将物质现实直接等同于艺术,实质上是取消美学原则、取消艺术。“新的美学原则”声称要为美学的感性维度争取地位,实质上是混淆审美感性与感官欲望,客观上起到了为当下的欲望扩张、感官刺激张目的作用。在文坛感性泛滥、感觉、感官至上的今天,“新的美学原则”还一味强调感性和感官的作用,是片面的美学原则,是文艺理论中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结语部分总结了“人文精神”大讨论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认为文艺理论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坚持文艺理论的人学维度,坚持文艺理论的理性批判功能。“人文精神”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部分。展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人文精神建设,应从人文精神的全球语境、世俗语境和传统语境来着手进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