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研究和家系突变基因筛查
【6h】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研究和家系突变基因筛查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讨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进展.提高对于此病的认识。
   研究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58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资料及治疗措施的收集.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窦性心律及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特征、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MRI、电生理检查及各种治疗措施等.分析ARVC的临床特点.评价其检查手段及治疗方法。
   结果:58例患者中.男34例.女24例.发病年龄平均33.0±14.9岁.确诊年龄平均38.3±16.2岁。79.3%患者有胸闷心悸表现.18例患者(31%)有晕厥史.首次发生晕厥的平均年龄为33.5±15.2岁。19例患者(32.8%)在窦性心电图上发现Epslion波.多见于V0~V3导联。右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1)为0.12±0.03s.左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2)为0.10±0.02s.33例患者(56.9%)两者之比≥1.2。35例患者(60.3%)有T波倒置.多见于V1~V3导联。39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其中36例表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表现为右心室增大.局部室壁的变薄、膨出.收缩活动减弱;21例患者(48.8%)有右室心尖部变薄.22例(56.4%)有右室心尖部膨出;18例患者(41.9%)有右室流出道变薄.11例(28.2%)有右室流出道膨出。17例患者服用了索他洛尔(39.5%)治疗.13例患者服用了β受体阻滞剂(30.2%)治疗。18例患者接受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15例手术成功.术后2例复发。
   结论:1.ARVC患者中男性明显居多。2.本病临床表现早期为隐匿.以右室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3.把常规体表心电图中Epslion波和右胸导联QRS间期延长两者结合可提高单一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ARVC的筛选和诊断。4.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均为ARVC患者病变的好发部位.但更多见于右室心尖部。5.药物治疗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及β受体阻滞剂为主.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持续性服药。6.射频消融手术可以作为首选治疗.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第二部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家系突变基因筛查
   研究目的:研究一个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家系是否具有当今国外报道的热点基因(PKP2基因和DSP基因)的突变。
   研究方法:采用一个大的ARVC家系.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提取其外周血DNA.分别根据文献设计PKP2基因和DSP基因各外显子的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正常基因组进行比对以确定其突变位点。
   结果:在DSP的1号外显子处检出编码区1号密码子前插入A.在DSP的15号外显子的2091号密码子处检出G-A变换.这两处序列改变在NCBI基因库中分别命名为SNP rsl7133512和SNP rs2076304.均为基因多态。在所有家系成员中未检出PKP2基因及DSP基因突变。
   结论:本研究的大型ARVC家系不具有国外报道的ARVC热点家系基因突变.提示中国的ARVC家系热点突变基因可能与国外不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