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角色问题研究
【6h】

上海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角色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中,即在将住房作为商品租售的条件下,人们对于住房质量和数量的满足程度,取决于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因此,住房价格和居民的支付能力始终是住房问题的核心。然而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贫困阶层来说,在居住方面就表现为消费能力不足,由此产生住房问题。住房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其住房供应、消费和流通体系中同样存在着住房问题,比如2003年至2005年初上海房价的疯涨导致房产市场过热、形成泡沫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抱怨买不起房,应该要引起深刻的反思和认真的研究。
   第一章首先阐述了当前上海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环境,在肯定近三十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带来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城市房价普遍持续上涨、价格畸高,超出了普通居民一般收入水平的承受能力。住房问题已被称作是新三大民生问题之一,其保障制度体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到位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也是基于考察上海的住房保障制度为出发点,探讨改革进程中的政府角色和作用。
   第二章在对上海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角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比如:政府与政府角色、住房与住房保障制度)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研究相关的理论以及国内相关的研究,并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英国、美国、德国、瑞典、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的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探讨在不同的福利国家体制下政府参与住房政策的角色作用。再者,选取比较研究法为后面章节对上海与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做好研究准备。
   第三章是对上海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述评,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住房保障制度及其政策作用,以此反映在不同政策制度下的不同政府角色:1949年至1978年间,政府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福利分配的住房保障制度;1978年至1990年间,政府开始提出货币分配制度尝试住房商品化,1991年至2003年间,政府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模式构建住房金融制度,同时促使房屋交易市场化;2003年至2006年间,政府出让土地,由市场机制主导房屋交易,住房市场一度过热;2007年至今,政府重建廉租房制度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
   第四章则重点介绍新加坡住房发展局建造的公共组屋制度和中央公积金制度,其解决住房问题尤其是解决公共住房问题的成功经验可以给上海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带来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通过对新加坡与上海之间的住房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两者在政府干预制度、具体住房政策、住房金融制度、以及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均有差异,从而看到:在上海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政策的调控方面存在的博弈现象;制度的缺失和管理的不到位引发住宅市场秩序混乱,并导致内需不足,抑制经济发展;同时分配不公还产生了社会公平性问题。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上海和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认为:一)政府应该科学区分房地产和住宅的概念,明确市场和政府相对应的职能;二)政府设计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要科学合理,体现出“居者有其屋”的思想原则。最后,尝试性提出一些关于上海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和政策建议,比如:政府应当加强对住房保障的干预,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同时深化改革住房金融制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