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北”极中的感觉结构与深层心理——穆时英小说研究
【6h】

“南”“北”极中的感觉结构与深层心理——穆时英小说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以半殖民地中“孤岛”的形象,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想象。城市的崛起意味着现代生活意识的开端,各种新的思潮、方法、立场互相纠缠着,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与“如何感应现代生活”这个主题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立足于上海都市生活的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流派。穆时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但是长久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及其小说本身前后题材的迥异,内容的纷繁驳杂,思想的跳跃矛盾和作者本人政治立场上的问题,使得穆时英的小说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问里都销声匿迹。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才重新被纳入文学史的研究领域。现有的研究在审美主题,写作技巧,对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的借鉴,文学立场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由于穆时英本人小说作品的复杂矛盾,其生活的上海二三十年代与研究者所处的世纪末环境差别巨大以及作者本人身世的扑朔迷离,穆时英小说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其题材分裂性的分析,个人心理探索和审美解读三大类,尽管还原了长期被现实主义文学观掩盖了的海派文学特质,但对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以及三十年代上海城市本身的未完成性以怎样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穆时英的小说这一个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探索。
   本文试图打破长久以来存在于穆时英小说研究中由题材前后不一所造成的“分裂”观点,深入探寻贯穿其“南”“北”两极题材迥异的小说中的都市物象空间感觉结构以及个人主义的深层心理,并通过对这两大因素的来源——上海城市本身的特质进行分析,从而解读穆时英小说中的多种现象的来源。
   论文第一部分立足于穆时英的底层文学《南北极》系列小说,深入文本,展现穆时英对物象序列背后所隐含的城市阶级差别之敏感,以及他在这种敏感下通过并置都市物象空间所引发的激进审美效果。同时分析这一类型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动机,挖掘其笔下群众抗争表面下隐藏的个人主义心理。
   论文第二部分从《公墓》、《白金女体的塑像》、《圣处女的感情》这三个都市小说集出发,分析这类小说中以“物”为都市人身份和生活模式的标签现象,探寻穆时英笔下的都市人生纷繁而又疲惫的本质原因——物象感觉结构。并且从都市人内心的“寂寞”入手,分析都市人的这种心理深层。
   论文第三部分统观都市物象空间感觉结构及个人主义深层心理在穆时英小说中的交互作用,并通过对上海都市的特征分析,挖掘这贯穿在小说中的这两大因素的成因,之后在此基础上解释穆时英小说中存在的“断裂性”和“多重人格”问题。
   结论部分在前文所述基础上,总结概述上海这个城市本身通过物象空间感觉结构及其引发的个人主义深层心理对穆时英小说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说,穆时英短暂一生的创作历程集中展现了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作家的创作发展历程,不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那个时代都市感觉结构发展的缩影,也给予了我们深入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文化范型之一——新感觉派一个难得的契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