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骶前间隙入路腰骶融合手术(AxiaLIF)的影像学与解剖学研究
【6h】

经骶前间隙入路腰骶融合手术(AxiaLIF)的影像学与解剖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明确国人经骶前间隙纵向腰骶间融合手术入路的解剖层次以及重要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测量相邻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评估AxiaLIF手术操作的安全性;评价经骶前间隙纵向腰骶间融合(axialL5/S1intervertebralfusion,AxiaLIF)技术在国人患者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分析AxiaLIF技术在国人腰椎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对象和方法:
   1.选取30例成年志愿者(年龄23岁~25岁);15例男性(身高168cm~175cm;体重60kg~70kg),15例女性(身高160cm~165cm,体重45kg~55kg);检查仪器为1.5T(GE,Germany)MRI,由同一技师扫描。分别测量俯卧位(下腹部腾空)与仰卧位时骶前间隙的大小并比较,测量S1/2水平左右髂内静脉、髂内动脉至骶骨中线的距离,于各横断面评估骶中动脉、骶前静脉丛(主要为骶横静脉、骶中静脉、骶旁静脉)在骶骨前方的位置、直径,测量其距骶骨中线的距离。
   2.选取6具新鲜尸体标本,年龄60岁~70岁,3具男尸3具女尸,取AxiaLIF手术体位,沿AxiaLIF手术入路扩大逐层解剖,观察该手术入路的解剖层次及周围血管、神经及其他重要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相邻重要组织结构之间的距离。
   结果:
   (一)影像学研究结果
   1.俯卧位与仰卧位时骶前间隙的大小无统计学差异,骶前间隙最狭窄的位置为S3/4水平,男性约1.1cm,女性约1.0cm。
   2.左右两侧髂血管中最靠近骶骨中线的均为髂内静脉,平均值大于2.5cm。
   3.骶前静脉横干紧贴各骶骨中线前缘(或略偏上)横向走行,相当于节段血管,直径最小0.1cm,最大0.5cm。
   4.骶前静脉丛的位置、数量、直径变异均较大,其中骶中静脉16例位于骶骨中线偏左,12例偏右,2例位于正中,距离骶骨中线距离均<0.6cm,直径0.1-0.5cm。
   (二)解剖学研究结果
   1.AxiaLIF所涉及的主要解剖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脂肪层、臀大肌、疏松结缔组织层、尾骨。
   2.骶前间隙与直肠之间为较厚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无重要解剖结构,钝性向前方推移时活动度良好,不会损伤直肠。
   3.在AxiaLIF手术操作区域内钝性分离,未发现有髂血管、骶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在手术操作区域走行。
   4.骶尾骨表面与骶前筋膜之间存在骶前静脉丛,主要由骶前静脉、骶中静脉、骶旁静脉组成,直径变异较大,最大为5mm。
   5.L5、S1前方可见由髂血管发出的骶中血管,其中骶中静脉与骶前静脉丛相交通,位置与直径变异较大,其中两具直径达5mm;骶中动脉直径均<2mm,其中1例骶中动脉缺如。
   6.左右髂内静脉在S1/2水平与骶骨中线的距离均>2.5cm。
   7.骶孔内缘与骶骨中线的距离均>2cm
   结论:
   1.AxiaLIF技术具有不错的风险与收益比,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国人该手术入路理论上不会损伤直肠、骶神经根、髂血管,但骶前静脉丛及骶中血管个体差异较大,存在损伤风险。
   3.国人采用该手术入路可术前行MRI检查,测量骶前静脉丛与骶中动静脉位置、直径,评估术中损伤风险,指导手术。
   4.如果能制作出更好的直视器械(如内窥镜),可以于术中直视骶前血管,必要时可以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从而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5.AxiaLIF作为新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方式,尚需通过长期的随访资料来观察其中远期的临床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