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
【6h】

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以三大语言理论:Whorf的语言相对论、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Lakoff&Johnson的认知语义学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论述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为突破口,旨在反思它们的认识论基础并探讨语言、心智(或思维)和实在三者之间的关系(简称三元关系),从而为三大语言理论的适用范围划定界限。本研究主要采用反思和批判的方法,通过溯因推理将研究问题层层引向深入。
   一般认为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与实在之间的关系,而认识论哲学研究心智与实在的关系,真理的符合论认为,与实在符合的认识或知识就是真理。随着认知语义学的产生,心智成为研究语义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心智认识实在的过程也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因此,无论是语义理论还是认识论理论都要观照到三元关系,它们都须对三元关系给出其基本假定。
   这三大语言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认识论哲学基础:语言相对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都属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而Lakoff&Johnson的认知语义学基于体验主义哲学。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科学实在观和真理观:语言相对论认为,我们的思维或心智往往无意识地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或控制,科学知识并不是关于实在的真理,而是西方印欧语言的产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观假定实在本身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经过语法释解或建构的实在,科学理论并不是与实在符合的真理,而是语言对经验重新建构的结果;Lakoff&Johnson提出了体验的科学实在论认为,心智和理性本质上都是体验的,抽象思维,包括逻辑、数学和科学知识都是体验性和想象性的心智的产物。
   然而,这三大语言理论的科学实在观都存在如下不可克服的困难:1)无法划清科学理论与非科学或伪科学学说的界限;2)无法区分科学思维方式与非科学思维方式;3)无法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以及科学的成功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事实做出合理的说明。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和困境,本文试图探讨与三元关系相关的以下问题:心智能否认识实在并与实在符合?或者说,心智能否获得关于实在的真理?心智通过怎样的认知机制获得科学的知识?科学思维方式与常识理论、神话幻想、形而上学等非科学或伪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何分别?心智是否如语言相对论所声称的必定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或控制而无法认识实在?或者如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理论所认为的,实在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经过语法释解或建构的实在?抑或如体验主义哲学所声称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只能在我们的身体所限定的范围之内,即心智所能认识的实在,只是体验性的实在?如果是这样的话,该如何解释科学知识比非科学知识更加可靠、稳定和具有更准确的预测力呢?
   随着认知科学对心智的研究,人们对三元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认知科学中,心智被看成是信息处理器。由此,认知主义的语义观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义理论,主张意义是由解读者心智中的概念框架或内部模型对语言符号信息进行动态地和分层次加工处理的结果,心智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互动整合的过程。
   认知范式下的真理也不再是如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那样把真理看成是在句子层面操作的问题。认知范式下的真理问题在语篇层次上判断。
   但由于认知主义的语义观把词、句子乃至语篇的意义看成是相对于特定的知识框架或世界模型而定的,其真理观也会导致相对主义。例如库恩的范式理论就否认符合论的真理观,也否认科学理论是真理,而不过是暂时实用的“概念盒子”。他认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不是理性论证的结果而是非理性的格式塔转换,范式之间的竞争则采取宣传、劝说、多数战胜少数等非逻辑的方式。
   Lakoff&Johnson(1999)认为体验的科学实在论为库恩的范式理论提供了支持。他们认为科学革命之后新范式取代旧范式其实是用新隐喻取代旧隐喻,其中新旧隐喻之间不可通约,因此是学科内发生了彻底的重新概念化。然而,他们无法解释,为何科学家愿意接受新隐喻,而放弃旧隐喻?他们选择新隐喻有何理性的动因?
   波普尔坚持批判理性主义,否认库恩关于科学革命是非理性的格式塔转换,而认为,正因为科学家的思想或理论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以学术专著或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使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成为可以公开批判和讨论的对象。因而,科学理论之间是可以理性地评判优劣的,或评判哪一个更接近真理。他称库恩的范式的理论是“框架的神话”。
   本文提出,对一个科学理论进行辩护可看作是科学共同体承认表达该理论的语篇的意义是连贯的、可理解的、可接受的。因此,科学理论的真假或可接受性问题可归结为判断表达该科学理论的语篇的意义是否是连贯的问题。
   目前的关于语篇连贯的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并体现为四种不同的研究进路:1)基于结构主义的语篇结构或形式分析的篇章语法;2)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语用学的语篇分析;3)基于符号学的语篇研究包括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连贯的研究;4)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前三个研究进路都只限于对语篇本体的结构或意义的研究,而忽视语篇处理者的心智因素或认知结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连贯理论却无法解释带来科学革命的理论的语篇的意义连贯问题,即无法说明构成革命性科学语篇的意义连贯的认知机制是什么,因为,带来科学革命的理论常常具有反常识、反常规、违反既定知识框架的特点。
   本文以给物理学带来巨大革命的六个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落体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为例,说明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连贯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类科学语篇的连贯性。其根本原因在于,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基础来自格式塔心理学和体验主义哲学。这些理论都以人们的日常经验和感知作为研究心智的认知结构的证据来源,认知语义学的证据也大都来自日常语言或自然语言中的表达方式。而这样的理论只能解释心智获得常识等非科学的知识,却不能说明许多科学知识,特别是带来科学革命的理论是怎样产生、接受和理解的。
   体验主义的心智观认为,一切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具有体验性和想象性的心智或理性。然而事实上,通过体验的和想象的思维至多只能产生原始水平的,基于经验积累的、非理论化、没有普遍性的知识技能,而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体系。上述六个革命性科学理论都不可能通过体验性和想象性的思维产生。克莱因认为,是数学使得科学家最终接受了那些违反常规和直观经验的革命性科学理论的,也只有是借助数学,科学家才能构造出那些理论。
   体验主义的数学观认为,数学思维本质上也是体验的和想象的。本文对此进行了驳斥并得出如下两个推论:1)大部分数学知识,特别是超出算术水平的、高级的数学知识并不是通过体验的和想象的认知产生的,而是更高层次的、符号化的、理性的心智能力的发明。因而,心智并不完全是体验的,数学思维是非体验的和超越性的;2)大部分数学思想不能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数学语言也不同于日常语言,具有抽象性、符号性、明了性、简洁性、非歧义性和精确性。因此,不能以日常语言为证据证明心智中的数学思维也是体验的和想象的。体验主义哲学只是以少量的算术运算中的语言表述作为证据,声称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也是体验性和想象性的人类概念系统的产物,这种论断是错误的。
   因此,本文进一步反思和批判了体验主义的心身观,指出其心身观仅仅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而忽视了心智对身体经验和感知的超越性。Lakoff&Johnson声称体验主义哲学挑战了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哲学的说法也是言过其实。
   本文基于对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关系的研究得出如下两个结论:1)应在语篇层次探讨心智与实在的符合关系,即真理问题,而不应在句子层面讨论;2)心智中的理性具有超越性。理性既能超越语言结构的影响和控制,也能突破身体构造和机能的局限。
   本研究对三元关系提出了两个假说:1)思维的三层次假说;2)语言思维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假说。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有:1)对Whorf的语言相对论的科学实在观提出了质疑和批判:2)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语言、心智和实在是逻辑同构的论断提出了批评和驳斥,提出判断心智是否与实在符合,不应在句子层次,而应在一个意义完整的、系统的语篇层次上判定;3)批判了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观关于科学实在性的论述;4)批判了体验主义的心智观、心身观、理性观、数学观和体验的科学实在论,限定了该哲学理论适用的范围:5)论证指出了Lakoff&Johnson所声称的对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批判事实上无法成立;6)对心智中的理性的超越性的论证支持了波普尔的科学认识论的思想,而驳斥了库恩的范式理论的“框架神话”;7)基于相关研究对语言思维和意象(非语言)思维的区分以及对抽象思维四个层次的划分,更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了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并对三大语言理论的科学实在观的问题根源进行了剖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