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党报民族话语的框架变迁研究——《新疆日报》(汉文版)1949-2009年民族报道分析
【6h】

党报民族话语的框架变迁研究——《新疆日报》(汉文版)1949-2009年民族报道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从事隔65年的两场反思谈起

(二)国内民族学研究的主题转换及相关问题

二、理论资源——连接现代与后现代

(一)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

(二)对中国民族关系“多元一体”观的讨论

(三)来自建构论的角度启发

(四)语言学传统与福柯话语理论——话语分析的理论资源

三、研究问题、框架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及概念界定

(二)菲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

(三)对本研究可能的意义的说明

第一章 从三区革命到新疆解放——民族主义框架下的民族话语及其转型

第一节 三区革命与解放前新疆面对的民族问题

第二节 民主的理想抑或政治的妥协——张治中对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认识与实践

第三节 张治中时期的《新疆日报》及其在和平起义后的平稳过渡

第四节 解放前《新疆日报》民族话语框架及其在解放后的转变

一、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一日到九月二十五日,《新疆日报》民族报道的主要类型

二、从和平起义到人民的《新疆日报》创刊,《新疆日报》民族话语的转变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第二章 从和平解放到土地改革——民族话语的消融与阶级话语的一统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第二节 减租反霸之前的民族报道

一、剿匪与民族团结

二、关于宗教——民族报道中左的倾向

三、对民族工作的反思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与减租反霸中的民族报道

一、镇压反革命——敌我界限与民族界限

二、天下农民是一家——减租反霸与牧业改革

三、农业区土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话语的渗透与民族话语的重现

第一节 战术与战略——民族干部和民族语言

一、“出主意用干部”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二、作为一个政治任务的学维文运动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宣传中的民族与国家

一、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

二、清晰的民族与模糊的国家

第三节 在集体与个人之间的民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宣传

一、“以社为家”与改造农民

二、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与民族话语的重塑

三、关于民族联合社

第四节 “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稳步进行

一、统一战线与牧改

二、牧改宣传中的个人、民族与集体

三、社会主义教育与牧业跃进

第五节 民族团结的边界——两种民族主义

一、大汉族主义的界定与批判

二、反右派斗争与批判地方民族主义

第六节 大跃进与民族关系的调整

一、一个中国、一条道路与一个领导核心

二、“伊塔事件”与“中国人”的界限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关于批判大汉族主义的讨论

第四章 现代化框架的转向与民族话语的新形态

第一节 文革与拨乱反正后的民族工作

一、维吾尔、哈萨克新文字改革中的民族话语

二、民族问题与阶级斗争问题

三、民族工作拨乱反正与出现的新问题

四、现代化建设开始之前的一场反思

第二节 民族与现代化

一、现代化与牧民经商

二、现代化与文化反思

三、现代化与民族意识

四、现代化与双语

五、现代化与民族团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民族团结的政治运动到消灭民族分裂主义的人民战争——分裂主义框架下民族话语的建构

第一节 团结与分裂——话语建构中的民族关系

一、“12.12”事件——理论上的回应

二、“6.15”事件——打破禁区

三、“5.19”事件与巴仁乡暴乱——民族分裂主义的纠结与确立

第二节 一场消灭民族分裂主义的人民战争

一、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

二、恐怖主义与三股势力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四、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教育

五、“7.5”事件报道分析——外宣的突破与“内宣”的错位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民族观讲话材料

结语

一、研究回顾、适用性及意义

二、对民族话语的现实思考及问题探讨

(一)民族话语中亟待厘清的一些概念

(二)话语生产与民族意识

三、本研究的局限及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长久以来,民族问题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问题,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的相继发生,让这一问题又一度在中国引发了热议。本文在话语层面,对《新疆日报》(汉文版)1949-2009年以来的民族报道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试图从后现代历史观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思考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政治权力对民族关系和民族与国家关系进行建构的具体过程和产生的现实问题。
  福柯将话语视为在研究对象中间确立的某种规则,菲尔克拉夫进一步将话语分为社会实践、话语实践和文本三个向度。话语中包含着政治权力、社会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呈现的种种关系,话语分析就是要透过文本发现文本背后的现实权力的运作。因此,民族主义、阶级、民族特殊性、现代化以及分裂主义都可以看作是自成体系并可以在其上建立一整套逻辑的某种话语规则,在文本层面则表现为特定的话语框架。民族话语在本文中包含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等围绕民族展开的一系列文字与言说。
  新疆在解放之前,由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在这里的角逐、泛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国民党在新疆采取的特殊执政策略,使得这一时期的新疆在对待民族问题上产生了与解放后完全不同的话语规则,并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关系中确立阶级规则带来了民族主义的挑战。国家在主动借用民族主义话语的同时,妄图消除民族的界限,建立阶级规则主导下的新型的社会关系,以便大刀阔斧地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进行的各种民主改革和政治运动。经过种种调试与转换,民族话语在完全消融于阶级话语之后,在国家权力的完全渗透与掌控之下,民族特殊性原则代替民族主义成为了新时期主导民族话语的主要规则,并不断地与阶级话语发生相互融合和矛盾对立的关系转换。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规则在民族关系中逐渐展开,并与紧随其后出现的分裂主义,一同成为主导新疆民族话语的两种并行的而又取向不同的框架。
  笔者在历史的描述中,分析了以上种种话语规则在新疆产生、确立和遭遇反思的过程,其中凸显了政治权力在介入、调控与重塑民族关系时面临的种种困境,表现出在民族问题上“多元”与“一体”之间具体的矛盾运动和普遍的辩证关系。最终,本文从话语与实践的关联层面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现实的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