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标记物在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
【6h】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标记物在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统计2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基本情况,研究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免疫分子标记与其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最终综合这两种因素筛选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危人群并进行针对性地处理。
   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到2011年06月30日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首次诊断并手术,且最终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对原发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信息。利用统计学方法找出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最终建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的模型。
   结果:年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危因素。虽然总体的预后更好,但年龄越小的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局部浸润(+)(p<0.05)和p21(+)(p<0.05)与双侧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关。低危组患者出现双侧甲状腺癌的患者的概率仅为9.9%。患者年龄<45岁(p<0.05)、原发灶局部浸润(+)(p<0.05)以及p27(一)(p<0.05)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高危组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达90.9%。
   结论:对于原发灶和颈侧区的处理方式是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争议的焦点。尽管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国内外对此仍没有统一结论。由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良好的预后,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从所有患者中筛选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更加积极的干预并设计更加严格的随访计划。我们的资料显示,原发肿瘤局部浸润(+)和p21(+)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更可能表现为双侧性。而对于年龄<45岁、原发灶局部浸润(+)并伴有p27(一)的患者,在处理原发灶的同时,需要对颈侧区淋巴结进行更加积极地干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