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中后期的上海士人与地方社会——徐光启的成长大舞台
【6h】

明中后期的上海士人与地方社会——徐光启的成长大舞台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导言

第一章 明中后期的上海文坛——徐光启成长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陆深:“天才与学力俱到,文章与经济兼长”

第二节 张之象、董宜阳:“云间四贤”半壁山

第三节潘、朱、顾、冯共词坛——嘉隆间的上海文苑

第四节 张、顾、黄、徐撑旗幡——隆、万以降的上海文坛

第二章 明中后期上海的私家藏书、编书与著书——徐光启时代的书籍资源

第一节 上海士人的私家藏书

第二节 上海士人的编书活动

一、陆楫、黄标之《古今说海》

二、张之象之《唐诗类苑》、《古诗类苑》

三、王圻之《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和《三才图会》

四、徐光启之《农政全书》

第三节 上海士人的著书概览

第三章 明中后期上海士人的关系网络——徐光启的人脉网络及其知识来源

第一节 上海文坛的世家大族

第二节 文坛世家的姻亲网络关系

一、陆深的姻亲关系网络

二、豫园潘氏的姻亲关系网络

三、朱察卿家族的姻亲关系网络

四、玉泓馆顾氏的姻亲关系网络

五、徐光启的姻亲关系网络

第三节 徐光启的人脉网络及其知识来源

第四章 明中后期上海士人的会社与学风——徐光启的治学氛围及其学术取向

第一节 上海士人的会社

一、士子经生会社

二、文士诗文雅社

第二节 上海士人的学风

一、复古思潮中的上海学风

二、王学思潮中的上海学风

结语 上海社会与徐光启

一、海上贸易:徐光启放眼世界的引导通道

二、移民社会:徐光启海纳百川的意识根源

三、综贯会通:徐光启接通世界的实践尝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西文化间的碰撞和融汇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度兴趣,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地进展。徐光启,作为早期近代第一批融通中西文化之传统士大夫,对他的研究一直倍受学界关注,而且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学界对徐光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为官之后,而对其中进士之前的研究,由于资料的缺乏,而一筹莫展。同样,对徐光启所生活学习的明后期的上海社会,无论是我们本土学者还是西方研究者,长久以来都持有一种偏见,认为开埠前的上海只是个小渔村。本文主要讨论这对这两个问题,讨论了徐光启的成长经历及其入仕前的学术活动和交游状况,和明中后期的上海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
  笔者分四部分来讨论明中后期的上海文化。第一部分讨论了明中后期上海文坛的发展状况,梳理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家族,初步勾勒了上海文化的发展主线。第二部分讨论了上海地区私家藏书、编书和著书的情况,介绍了上海地区的文化积淀和书籍资料。第三部分考证了上海文坛核心世家大族的家族及其姻亲关系,建构出了上海地方社会以家族为中心,以姻亲为纽带的网络社会。第四部分讨论了明中后期上海地区的结社状况及上海在整个有明社会的各种学术思潮中的学风状况,从学的角度探讨上海文化的特点。
  对于早期徐光启的研究,笔者亦从四个角度展开,即徐光启成长的文化背景,徐光启时代的书籍资源,徐光启的人脉网络及其知识来源和徐光启的治学氛围和学术取向。笔者通过研究徐光启的交游网络,建构了徐光启知识来源脉络;通过探讨徐光启的学脉及学风,梳理了徐光启的治学取向。最后,笔者从上海社会的背景来讨论上海社会所赋予徐光启性格的特征,即徐光启之所以成为徐光启的放眼世界的眼光、海纳百川的意识,和他的学术取向对他一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徐光启所构建之“以耶补儒”的文化构架,实际上是以西学之内容灌充汉儒之“七略”,在直承汉代儒学传统的同时,以西骈中,创新传统实学的内容。所以,徐光启对中国社会所作的文化构架不仅是综贯古今,而且是接通中西,因此,徐光启实乃致力于中国接轨世界的第一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