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天性肾尿路畸形临床分析及其与GEN1的关联性究
【6h】

先天性肾尿路畸形临床分析及其与GEN1的关联性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语注释

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先天性肾尿路畸形临床分析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先天性肾尿路畸形与GEN1的关联性研究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
  目的:分析2005至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先天性肾脏和尿道畸形(CAKUT)诊断情况,为CAKUT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方法:系统提取的住院诊断为CAKUT病例的病史资料,具有术中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的病例统计分析CAKUT分类型构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
  结果:1358例CAKUT患儿进入分析,占住院患儿的1.33%(1358/102442)。男913例,女445例,男女比例为2.05∶1;首次入院时平均年龄为(3.0±3.4)岁。
  1.常态下诊断CAKUT的住院构成比2005至2010年呈缓慢增高趋势(P=0.004,Pearson卡方检验),纳入三聚氰胺B超筛查诊断的CAKUT数据2008年7~12月和2009年1~6月住院患儿构成比分别较常态诊疗数据上升0.72%和0.16%。
  2.CAKUT构成比前4位的类型分别为PUJO(567例,41.8%), VUR(217例,16.0%),双集合系统(154例,11.3%),UVJO(143例,10.5%);常态下诊疗诊断的4种主要CKAUT类型构成比在6年间变化趋势均不显著。
  3.在1358例CAKUT患儿中,无临床症状的患儿占44%(592/1358),主要通过产前B超发现(406例,29.9%),其次为三聚氰胺事件结石筛查(112例,8.2%)和体检(74例,5.4%)。因症状来院就诊的患儿占56%(766/1358),主要为发热性尿路感染(270例,19.9%),腹部症状(217例,16.0%)和排尿异常(79例,5.8%)。
  4.主要通过产前B超检查发现异常的CAKUT类型依次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PUJO,241例,42.5%)、膀胱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VJO,60例,42.0%)、双集合系统(42例,27.3%)、肾发育不良、多囊肾和输尿管膨出。膀胱输尿管返流(VUR)以发热尿路感染诊断的比例为77.3%,6年间构成比变化不大。
  5.1330例(98.0%) CAKUT患儿进行B超检查,1262例(94.9%)发现异常征象,其中VUR的B超异常检出率为68.5%(137/200例),余类型的B超异常检出率均>94.0%。400/1358例(29.4%)行MCU检查以了解有无膀胱输尿管反流,行 MR(573例,42.2%)、IVP(516例,38.0%)、CT(209例,15.4%)了解泌尿系统形态,行DTPA(1061例,78.1%)、DMSA(308例,22.7%)了解泌尿系统功能。
  6.因为产前筛查发现的PUJO和UVJO患儿平均年龄最小,其次为因为肾结石筛查和症状而诊断的患者。因产前筛查、肾结石筛查和症状就诊的PUJO患者患侧分肾功能分别为36.3%,41.0%和33.3%。因为症状就诊的PUJO患儿平均肾盂宽度是最严重的。
  结论:本文为第一篇对于CAKUT病种详细分类并且进行临床分析的文章,文章中的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病因诊断以及详尽的病史资料,因此极大地丰富了对于CAKUT的认知以及对于CAKUT患儿患病状态的了解。CAKUT构成比以PUJO、VUR、双集合系统和UVJO最为常见。CAKUT疾病主要通过产前B超检查发现,其随访工作可使CAKUT患儿病情早期被干预。然而即使进行产前B超筛查,仍有部分CAKUT患儿被漏诊,且其生后病情隐匿,常常到青少年后才被发现,因此我们提出产前和产后联合筛查。这种筛查模式可有效发现这些漏诊的患儿,并能有效阻止病程进展,在肾功能还未失代偿的时候即进行干预,对于CAKUT早发现很重要。但是制定CAKUT早发现策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部分
  目的:本研究对汉族CAKUT患者进行GEN1基因外显子碱基序列分析,探讨其与CAKUT发病的可能关系。
  方法:根据GEN1变异小鼠的CAKUT表型,选择明确诊断的双肾盂双输尿管(36例)、单侧肾缺失(8例)、膀胱输尿管反流(VUR;43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PUJO;33例)、膀胱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VJO;14例)、肾发育不良(18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共152例。96例泌尿系统B超正常的汉族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采受检者外周静脉血2ml于EDTA抗凝管,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GEN1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对PCR产物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及变异分析。对于发现GEN1编码外显子变异的患者进行双向测序确认变异位点和变异类型,并采集其家属的病史和血样进一步分析变异意义。
  结果:病例组中,3例存在GEN1错义突变,分别为c.314C>G(T105R; PUJO、VUR各一例)、c.1609T>C(C537R; VUR一例)和c.1730T>C(T577I; PUJO一例),1例截短型突变c.1201C>T(R401TER; UVJO一例),1例为同义突变c.786C>T(S262S; UVJO一例)。这些变异均以杂合形式存在,变异检出率为3.9%(5/152)。在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出这5种变异。我们对一例PUJO(同时携带c.314C>G和c.1730T>C)、一例VUR(c.314C>G)和一例UVJO(c.1201C>T)变异患者的家属(生父和生母)进行了基因检测和病史获取,发现3名患者的变异均由父母遗传,其相同变异位点也为杂合状态。但父母双方B超检查未发现CAKUT表型。此外,还确定了基因库中10个已报道的GEN1基因多态性,但我们并未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发现其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本实验首次在CAKUT患者中进行GEN1所有编码外显子的变异分析,并发现3种错义突变和1个截短型突变。GEN1基因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次发现的变异位点与CAKUT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