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
【6h】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肥胖的干预效果评价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儿童肥胖干预效果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儿童肥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综述2:儿童肥胖干预措施及评价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近年我国儿童肥胖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已逐渐成为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影响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整个世界人口素质的发展。由于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不断上升,其治疗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的费用也逐年增加,已成为相关慢性代谢性病直接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不当导致的儿童不良习惯形成被认为是其中重要原因。恰当有效的干预能降低儿童肥胖、超重的发生率,并可能有效减少其产生的医疗费用。
  研究目的:调查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观察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与运动干预综合方法对儿童肥胖的干预效果,包括儿童肥胖相关身体指标及血生化指标;然后通过对儿童疾病负担进行调查,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肥胖儿童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某区的辖区范围内共选择8所小学,在每个学校2年级至4年级每个年级再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纳入开始追溯收集资料,包括出生时的历史资料等(第一部分),进行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干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膳食营养健康教育+身体活动的综合干预方法干预1年(第二部分),观察干预结果(肥胖相关指标和血清生化检测的变化),并同时收集干预前后1年内研究对象的医疗负担资料,统计干预成本,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第三部分),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
  结果:
  1.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1)儿童肥胖、超重检出率:本研究调查学生共计1507名,其中男生758名(50.3%),女生749名(49.7%)。调查对象中肥胖95名(6.3%),超重123名(8.16%)。其中男生肥胖53名,超重64名,女生肥胖42名,超重59名。
  (2)出生资料对儿童肥胖影响: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的出生体重及母亲孕前BMI显著高于下常组儿童;超重、肥胖组儿童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5kg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1.23%和26.32%,显著高于正常BMI组(8.87%)。
  (3)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肥胖影响:超重组、肥胖组儿童中“经常吃甜食”的发生率(54.47%、65.26%)显著高于正常BMI儿童组(34.83%),“经常吃夜宵”的发生率(53.65%、55.79%)也显著高于正常BMI组(43.91%)。睡前饮食行为分析发现,超重、肥胖组儿童睡前摄食行为频率为“每天”的比例(21.95%、26.32%)显著高于正常BMI组(19.55%)。儿童零食选择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超重、肥胖组儿童喜好“奶茶”(42.28%、51.58%)、“蛋糕”(44.71%、55.79%)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BMI组(分别为33.82%和26.14%),正常BMI组儿童吃“水果”的比例(21.33%)显著高于肥胖组、超重组儿童(11.38%、11.58%)。
  (4)儿童校外活动情况对肥胖影响:三组儿童校、内外活动情况统计发现,正常BMI组儿童在校外活动时间≥3小时的比例(33.36%)显著高于超重、肥胖组(11.63%、10.53%),而校内活动时间和校外体育锻炼程度在三组中无统计学差异。
  (5)儿童对肥胖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发现有42.27%的超重儿童和42.11%肥胖儿童、认为自己体重属于偏胖或过胖;有44.71%的超重儿童及47.36%的肥胖儿童对自己外形感到不满。三组儿童对肥胖相关营养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无统计学差异。
  (6)父母对子女超重肥胖影响:三组儿童的父母BMI、体育锻炼情况、吸烟饮酒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7)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发现,“吃夜宵”、“吃甜食”“校外活动时间”在儿童肥胖影响因素中位列前三位,调整年龄性别后的OR值(95%CI)分别为4.290(2.764~11.273)、3.801(2.036~9.943)、3.209(1.930~9.076)。
  2.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效果
  (1)干预前后儿童肥胖检出率的变化:干预后干预组男生肥胖率(2.68%)显著低于干预前(9.02%)和对照组(6.67%)。干预后干预组女生肥胖率(2.46%)显著低于干预前(6.9%)。
  (2)干预前后肥胖相关指标和血清生化检测变化:干预后干预组的腰围(66.33±9.21cm)显著低于对照组(69.27±9.29 cm)(t=7.532,P=0.003);干预组腰高比(0.45±0.10)显著低于对照组(0.49±0.10)(t=5.762,P=0.027);干预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39±0.38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49±0.40mmol/L)(t=4.989, P=0.036)。
  (3)干预组中肥胖、超重儿童干预前后肥胖相关指标和血清生化检测变化:干预前,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儿童间除体重、腰围、BMI有显著差异外,肥胖和超重干预前腰高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腰高比0.48±0.09、0.48±0.08、0.44±0.09;血清低密度脂蛋白2.65±0.50 mmol/L、2.64±0.41 mmol/L、2.52±0.44 mmol/L)。干预1年后除体重、BMI仍然有统计学差异外,腰围、腰高比、低密度脂蛋白等已无统计学差异。
  3.儿童肥胖干预效果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1)干预成本与医疗负担统计:平均每人的干预成本为118.09元,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医疗负担为839.69元/人,其中归因肥胖的支出为214.12元/人。
  (2)成本-效果分析:所有研究对象每下降1kg/m2(BMI)的成本为245.01元/人。肥胖儿童每下降1kg/m2(BMI)的成本为196.81元/人。超重儿童每下降1kg/m2(BMI)的成本为245.51元/人。
  (3)成本-效益分析:干预措施的总效益为10491.88元。效益成本比为0.12。每干预一例超重肥胖儿童的干预成本效益为1805.16元。
  结论:
  1.儿童肥胖超重受出生体重、母亲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吃甜食、吃夜宵、运动时间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是导致本调查儿童人群肥胖的的危险因素。
  2.采用对学生、家长、教师及食堂工作人员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增加学生身体活动的综合干预方法可显著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干预措施对儿童肥胖相关指标(腰围、腰高比)及血生化指标(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干预调节作用。
  3.对儿童肥胖进行综合干预项目能够获得收益,有效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例数,即对儿童肥胖和超重的综合干预项目获得效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