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验经济下情感设计研究——瑜伽产品开发
【6h】

体验经济下情感设计研究——瑜伽产品开发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东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瑜伽产业的发展

1.1.2 体验经济概况

1.1.3 情感设计概况

1.2 研究的现状

1.2.1 体验设计的现状

1.2.2 情感设计的现状

1.2.3 情感设计与体验经济联系的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预期成果、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预期的成果

1.3.3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与工具

2.1 设计背景

2.1.1 体验经济与体验设计

2.1.2 情感体验设计

2.1.3 瑜伽的行业背景

2.2 研究的理论工具

2.2.1 体验的相关理论

2.2.2 工业设计方法的简介

2.2.3 情感的测量和评估

2.3 研究的思路、框架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框架

第3章 体验经济下情感设计的理论研究

3.1 情感设计的情感体验因素研究

3.1.1 本能层面情感体验因素

3.1.2 行为层面情感体验因素

3.1.3 反思层面情感体验因素

3.2 产品设计的情感因素在体验经济中的研究

3.2.1 产品的属性

3.2.2 产品的情感表达

3.2.3 产品的情感设计在体验经济模式中的作用

3.3 产品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

3.3.1 产品的情感体验设计定义

3.3.2 产品的情感体验设计的表现手段

3.3.3 产品的情感体验设计的表现特征

第4章 瑜伽产品的设计应用研究

4.1 瑜伽产品的设计定位

4.1.1 瑜伽产品的本能层面的定位

4.1.2 瑜伽产品的行为层面的定位

4.1.3 瑜伽产品的反思层面的定位

4.2 瑜伽产品的设计定义

4.2.1 瑜伽产品设计的指导原则

4.2.2 瑜伽产品设计在情感三层面的实现方式

4.3 瑜伽产品设计的特征

4.3.1 基于反思层的特征表现

4.3.2 基于行为层的特征表现

4.3.3 基于本能层的特征表现

第5章 体验经济下情感设计实践

5.1 产品背景分析

5.1.1 现有瑜伽产品

5.1.2 现有瑜伽练习产品

5.1.3 现有瑜伽砖产品及其问题分析

5.2 设计定位

5.2.1 设计调研

5.2.2 设计需求

5.2.3 在体验情感三个层面的表现形式

5.3 设计方案

5.3.1 设计流程

5.3.2 设计实施

5.3.3 设计的最终陈述

第6章 结论

6.1 体验经济下情感设计的研究成果

6.2 体验经济下情感设计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体验经济下情感设计的研究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体验经济的概念就崭露头角,1998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默两位创始人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提出了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规模经济向选择经济转变,比尔.盖茨就用WindowsXP来宣告体验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初,人类社会迈入了“新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已成为了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体验经济发展迅猛,体验经济是以提供美好经历和回忆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个人的感受是体验经济的基点。情感和情绪承载着激发美好回忆、体验的重要使命,作为体验中的“道具”环节的产品自然成了体验经济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在体验经济的推动下,产品设计发展到现今的阶段,功能合理,适用有效或外在的美感已经不再能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了,情感和体验成为设计的新焦点。所以作为体验经济的基石的产品,人们对它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上的使用要求,而开始关注非物质层面上的情感需求与心理体验。
   自80年代瑜伽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与普及程度可谓迅猛,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上班族主要的运动休闲的方式之一。瑜伽运动作为体验经济发展的魅力也不断凸显,但是作为其“道具”的瑜伽产品却十分的不尽如人意,严重缺乏美好的情感因素,更不用说美好体验感受。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体验经济下的情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设计为产品注入情感因素,使产品在体验的浪潮中营造美好的体验、从而实现体验经济的价值。
   所以本文的基本原则在于以体验经济、情感设计为出发点,结合“体验”和“情感”的本质和内涵,深究体验中的情感需求以及情感设计的特性,借助心理学、社会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情感设计三个层次详细阐述了产品设计中的激发情感体验及其表达途径、在体验经济的环境下将不可捉摸的感性体验转化为可为设计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最终实现体验经济的价值。提出了基于情感体验的瑜伽产品设计的原则、方法,并总结设计流程,用于指导设计实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