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农业优化发展区为例
【6h】

我国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农业优化发展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015年5月,农业部出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首次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呈粗放型增长,资源浪费及效率低下问题严重。作为重点发展区域的优化发展区,其发展重点便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便在于我国农业优化发展区由粗放型向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义农业,涵盖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驱动来源以及影响因素。但是由于农林牧渔各个行业整体发展差距较大,针对广义农业研究的相关对策建议无法精准适用,所以本文着重研究狭义农业即种植业,主要对我国农业优化发展区的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够针对各区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为农业部最新划定的区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农业优化发展区的清晰划分,因此本文尝试对农业优化发展区进行界定,并从整体上对我国农业优化发展区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农业优化发展四区域种植业要素资源禀赋的差异,分别对四区域的劳动力、土地面积、灌溉、化肥以及机械的变动趋势以及单位要素产出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单要素生产率无法对所有投入要素的综合效率进行全面的评价,接着本文基于2000-2015年农业优化发展区18省市种植业投入产出数据,对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然后分时间和空间对农业优化发展区整体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并分析农业优化发展四区域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接着本文运用收敛函数模型分析农业优化发展区域的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是否会不断扩大,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优化发展区不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最终收敛于自身稳态。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业优化发展四区域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优化发展各区域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且同一影响因素对于四大区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制、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种植业专项培训投入,并针对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每个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