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癫痫伴发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6h】

癫痫伴发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符号说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 述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背景及目的
   癫痫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速和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大,癫痫病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癫痫发作的不可预知性,对长期服药发生副作用的担心,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对癫痫病的误解、歧视等,使患者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癫痫患者的心理问题中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在长期的癫痫治疗中往往只注重痫性发作的控制,而忽视了癫痫患者心理问题的治疗,导致即使痫性发作控制良好而患者生活质量未见明显提高。为提高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本实验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探讨癫痫伴发抑郁病人治疗新模式。
   方法:
   1.60例伴发抑郁的癫痫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40例)与观察组(20例),分别进行24项汉密顿(HAMD)抑郁量表评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评分、羞耻量表(SS)评分,分组前两组患者各量表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治疗的同时加用抗抑郁药物(舍曲林50mg/d口服),观察组只进行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治疗。
   2.疗效判定①抗抑郁疗效判定:治疗组和观察组3月后再进行各量表评分,前后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结果有无统计学意义;②抗癫痫疗效判定:临床控制:治疗后无癫痫发作;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有效:发作频率减少50%~75%,发作时间缩短,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下,发作症状无减轻。
   3.药物安全性评估:治疗组原抗癫痫药物不变,在加用抗抑郁药物后观察癫痫发作频率(次/月)的变化(排除精神刺激、情绪变化等非药物因素诱发)、各系统功能及精神的变化来评价抗抑郁药物的安全性。发作频率较前增加,说明该类抗抑郁药物可诱发或加重癫痫发作;发作频率无明显变化,说明该类抗抑郁药物对癫痫发作无影响:发作频率较前明显较少,说明该类抗抑郁药物与抗癫痫药物有协同作用。同时观察该类抗抑郁药物对癫痫患者血液与淋巴系统、心脏、内分泌、胃肠道、肝胆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精神、肾脏的影响及发生机率。
   结果:
   1.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抑郁情绪、羞耻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自卑感减轻,社会功能增强,能够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经积极治疗,癫痫发作控制良好,发病频率与治疗组无差异,但患者抑郁情绪、羞耻感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自卑感无减轻,自我评价无改善,社会功能无明显增强,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
   3.治疗组在原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患者的发病次数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舍曲林在50mg/d的剂量下未增加癫痫的发作次数,其他系统副作用与观察组发生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癫痫伴发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状、羞耻感明显减轻。
   2.癫痫伴发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癫痫伴发抑郁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抗抑郁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4.癫痫伴发抑郁的患者抗抑郁治疗应成为治疗该类患者的常规模式。
   意义
   1.提高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2.探讨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治疗新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