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6h】

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与康复训练指导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模型建立和远期功能研究

引言

第一节犬骶神经根解剖学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节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模型建立

一、预实验和实验改进

二、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模型建立

第三节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远期功能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脊神经吻合重建SCI后驰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的HRP逆行示踪及形态学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临床研究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脊髓损伤程度

3.术前排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检测

4.手术设计原理

5.手术方法

6.术后远期观察

典型病例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3.术后随访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综述一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

综述二磁刺激重建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在读博士期间情况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分四部分论述了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与康复训练指导。 目的:更好了解脊髓损伤患者机体功能情况,特别是膀胱功能情况,并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给与正确指导。 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67名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志愿者,以图表形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除基本情况以外,着重对大小便情况、尿路感染、褥疮情况以及康复锻炼等情况进行调查,其中需要通过仪器检查,则由课题组的研究人员陪同进行,这些项目包括血、尿常规检验、肾功能、B超等,其他情况则通过问卷形式完成。 结果:脊髓损伤好发于青壮年,平均年龄为45.7岁;男性占68.7%,女性占31.3%,男性多于女性;外伤占64.2%,是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胸腰段损伤占50.7%,是主要的脊髓损伤部位;仅有7.5%的患者进行较为系统的功能锻炼,有77.6%的患者未进行任何项目的功能锻炼;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并常常导致肾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仅16.4%曾接受医生指导进行膀胱训练,未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者占68.7%,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 结论: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综合功能训练为主,包括运动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及防褥疮训练等方面,并发症防治、辅助用具和家庭无障碍建设并重,由医生、康复工作者、残疾人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残疾人本人和家属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脊髓损伤患者的真正康复。 第二部分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模型建立和远期功能研究。 目的:探索利用脊髓圆锥损伤平面以上正常的脊神经根与骶神经根吻合重建膀胱神经反射通路,恢复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排尿功能。 方法:对犬骶神经根进行解剖学研究,并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的轴突再生后,建立新的膀胱反射弧。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在制成脊髓圆锥损伤模型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等远期功能研究。 结果:犬的骶神经根解剖与人类不同,犬共有3对骶神经根,以S<,1>和S<,2>较粗,直径在1.3m左右,S<,2>较细,直径在0.6mm左右。犬的泌尿系统器官主要由S<,1>~S<,3>脊髓节段和神经根支配,3对骶神经根对膀胱尿道的支配效能各有不同,其中S<,1>神经根主要支配尿道括约肌,对膀胱逼尿肌的作用较少;而S<,2>神经主要支配膀胱逼尿肌,对尿道作用较少。Beagle犬脊神经吻合术后8个月电刺激截瘫前和截瘫后2条犬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见,当刺激开始时膀胱内压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停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证实膀胱内压升高是由于电刺激脊神经吻合处引起逼尿肌收缩而致。 结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正常的脊神经根与骶神经根吻合能重建新的膀胱神经反射通路,并使膀胱低级反射中枢上移。 第三部分脊神经吻合重建SCI后弛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的HRP逆行示踪及形态学研究。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索膀胱反射弧重建的机理,为膀胱排尿中枢上移提供初步证据,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示踪的方法,结合组织学方法,对通过运动神经纤维长入副交感神经纤维实现膀胱神经再支配的神经形态学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过轴突再生后,建立膀胱新的神经反射通路。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在破坏脊髓圆锥制成截瘫模型后,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检查,吻合口的再生神经纤维光镜观察及膀胱壁组织HE染色,脊髓尼氏染色等方法观察。 结果:HRP逆行示踪显示实验侧的L<,6>脊髓节段前角中发现HRP标记的大神经元细胞;吻合口L<,6>前根再生的神经纤维已通过L<,6>与S<,2>神经根吻合端;膀胱壁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均未见明显的萎缩退变;脊髓尼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内尼氏体淡染,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结论:从形态学上证实了通过L<,6>与S<,2>神经前根吻合建立新的膀胱神经反射通路,同时膀胱排尿中枢由骶髓上移。脊髓圆锥损伤平面以上的躯体运动神经轴突可长入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并由此传递躯体反射冲动致膀胱平滑肌。 第四部分脊神经吻合重建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临床研究脊神经吻合重建膀胱神经反射通路,恢复脊髓圆锥损伤所致弛缓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方法:根据ASIA标准选择脊髓圆锥损伤所致弛缓性膀胱患者,利用T<,10>或T<,11>前根与S<,2>神经前根通过腓肠神经桥接缝合的方法,对临床7例脊髓圆锥损伤所致弛缓性膀胱的患者行单侧T<,10>/T<,11>与S<,2>神经前根经腓肠神经移植吻合,经一定时间轴突再生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尿检及排尿情况等检测膀胱排尿功能。 结果:根据神经生长速度和神经再生长度,手术后T<,10>或T<,11>神经与S<,2>神经经腓肠神经移植吻合后轴突再生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手术后随访时间较长。本组7例病例,2例较早开展的膀胱功能重建手术,1例女性患者在术后18个月后恢复排尿功能,每次排尿量可达到300~400毫升,能自行控制排尿,无尿潴留及尿失禁情况发生,残余尿为10~30毫升左右,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另1例男性患者现术后随访4年,术前曾行膀胱造漏,术后指导行膀胱功能训练,但由于该患者出院后未能坚持膀胱功能训练,一直依赖膀胱造漏,术后4年随访膀胱功能无恢复。其余5例仍处于随访期。 结论:通过脊神经吻合重建新的膀胱反射弧,能恢复SCI患者排尿功能,实现自控性排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