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兔颈动脉狭窄模型的颅外段血管血流和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6h】

兔颈动脉狭窄模型的颅外段血管血流和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词表

声明

第一部分高脂、高胆固醇诱导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高脂饮食诱导+Ameriod环植入兔颈总动脉狭窄闭塞模型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实验研究通过:1.单纯高脂饮食诱导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2.高脂饮食诱导+植入Ameriod环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模型,并应用高频超声对以上模型进行检测,观察血管内径、血管壁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及不同状况下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动物处死后用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学改变,对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血管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第一部分 高脂、高胆固醇诱导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解剖学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进一步探讨超声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5月龄)雄性12只,随机分成二组:正常对照组6只(Ⅰ组,基础饲料喂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只(Ⅱs组,高脂饲料喂养)。经适应性喂养观察1周后用于实验,分别于高脂喂养前和高脂喂养的第4周、8周、12周测量血脂,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判断管腔有无狭窄。以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测进行验证。结果:在兔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高脂饲料喂养组家兔颈总动脉IMT进行性增厚,血管内径于病变早期呈代偿性扩张,且较Ⅰ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病变进展,继而粥样斑块形成,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超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符,病理学结果显示Ⅱs组颈总动脉大量泡沫细胞、脂质积聚,脂质斑块形成。结论:1.单纯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短期诱导可导致颈动脉AS病变。2.超声可动态准确地测量IMT,监测AS病变不同时间的血管壁形态学变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高脂饮食诱导+Ameriod环植入兔颈总动脉狭窄闭塞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2D-CDUS)和病理学检查技术探讨高脂饲料诱导+Ameriod环植入建立兔单侧颅外段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模型演变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对脑组织微细血管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正常对照组5只(Ⅰ组)、病例组10只(Ⅱo组)。对照组正常饮食喂养,病例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单侧颈动脉Ameriod环置入手术,建立单侧颈总动脉狭窄以至逐渐闭塞模型,应用高频超声检测置环前、置环后第2周、3周、4周颈总动脉IMT、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Ⅰ组进行对照。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结果:Ⅰ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Ⅱo组兔右侧颈动脉在植环术前4周变化不明显,置环术后第2周、3周血流束逐渐变细,血流速度增高,第4周血流速度降低,4周末时无血流及频谱显示,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显著(P<0.05);光镜观察Ⅱo组新生的微小血管较Ⅰ组增多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脑线粒体、内质网等发生脑缺血后形态学改变。结论:2D-CDUS能直观、实时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进展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颅外段动脉狭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病理学检查技术,尤其是电镜检查技术对脑组织超微病理结构的分析,可为临床进一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