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布洛芬脂肪乳剂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
【6h】

布洛芬脂肪乳剂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布洛芬脂肪乳剂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一、仪器和材料

(一)主要仪器

(二)主要材料和试剂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一)布洛芬在注射用大豆油、中链油中的溶解度测定

(二)IBU-LE制备的处方组成考察

(三)IBU-LE制备工艺的考察

(四)处方及制备工艺优化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布洛芬脂肪乳剂理化性质研究

一、仪器和材料

(一)主要仪器设备

(二)主要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IBU-LE粒径测定

(二)IBU-LE含量测定方法

(三)IBU-LE灭菌稳定性

(四)IBU-LE包封率考察

(五)IBU-LE相分布研究

三、分析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洛芬脂肪乳剂稳定性考察

一、主要仪器和材料

(一)主要仪器设备

(二)主要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IBU-LE制备

(二)IBU-LE药物含量、pH、粒径及水相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三)IBU-LE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四)IBU-LE加速稳定性实验

(五)IBU-LE长期稳定性试验

三、分析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洛芬脂肪乳剂的体外释放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一)主要仪器设备

(二)主要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释放介质的选择及配制

(二)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三)体外释放研究方法与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布洛芬脂肪乳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仪器材料与动物

(一)主要仪器设备

(二)主要材料和试剂

(三)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所需试剂的配制

(二)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三)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四)给药方案与血样的采集

(五)IBU-LE与布洛芬注射液药代动力学研究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布洛芬脂肪乳剂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

一、仪器材料与动物

(一)主要仪器设备

(二)主要材料和试剂

(三)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IBU-LE与布洛芬注射液镇痛实验比较

(二)IBU-LE与布洛芬注射液抗炎实验比较

(三)IBU-LB与布洛芬注射液解热效果实验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一)扭体实验

(二)热板法

(三)角叉菜胶致炎法

(四)IBU-LE与布洛芬注射液解热效果实验比较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布洛芬脂肪乳剂组织分布研究

一、仪器材料和动物

(一)主要仪器

(二)主要材料和试剂

(三)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一)10%水合氯醛溶液的配制

(二)棉球的处理

(三)模型建立

(四)组织分布研究实验方法

(五)组织样品处理

(六)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七)组织分布研究结果

三、分析讨论

四、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载药脂肪乳剂的应用及布洛芬注射制剂研究现状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非甾体抗炎药作为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在临床上十分广泛地应用,然而目前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多以口服制剂运用于临床中,注射制剂相对较少,布洛芬作为安全有效且应用十分广泛的非甾体抗炎药,目前只有近期国外上市的布洛芬精氨酸注射液一种注射制剂应用于临床,但该注射液具有体内代谢清除快,药效不强,给药量大的特点,为此本文研制了被动靶向型制剂布洛芬脂肪乳剂。 首先进行了布洛芬脂肪乳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本研究选用大豆油和中链油(MCT)1∶1的混合油作为油相,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布洛芬脂肪乳剂。在进行油相及油相比例、载药量、蛋黄卵磷脂的筛选、均质温度、均质压力及均质次数的单因素考察基础上,确定最佳处方工艺为:油相为10%的1∶1的大豆油和中链油混合油;乳化剂为1.2%蛋黄卵磷脂PL-100M;甘油为2.25%;布洛芬脂肪乳剂载药量为2mg/mL。均质工艺为15000psi均质两次。 其次进行了布洛芬脂肪乳剂的理化性质考察,首先建立粒径及药物含量测定方法,其次考察布洛芬脂肪乳剂的灭菌稳定性,包封率以及相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布洛芬脂肪乳剂在灭菌前后药物含量、粒径及pH值均无明显变化,显示出良好的灭菌稳定性。在包封率研究中实验结果表明当乳剂pH值小于6,布洛芬脂肪乳剂的包封率满足药典要求,包封率大于80%。在相分布研究中使用高速离心法测定油相药物含量,超滤离心法测定水相药物含量,界面层的药物含量由间接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布洛芬脂肪乳剂的水相药物含量与pH值成正相关关系,即pH值增大水相药物含量升高,油相中的药物含量随pH增大而逐渐降低,界面层药物含量则相对保持在总药物含量的20%左右。 本研究对所制备的不同pH值的布洛芬脂肪乳剂的物理稳定性进行考察,以药物含量、粒径、pH值及水相药物百分含量为指标进行考察。在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在60℃高温考察期间布洛芬脂肪乳剂的pH值降低,水相药物含量降低,总的药物含量及pH值保持不变。光照因素基本对布洛芬脂肪乳剂的稳定性没有影响。在加速及长期稳定性实验考察期间布洛芬脂肪乳剂同样出现pH值降低,水相药物含量降低,粒径及总的药物含量保持不变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对布洛芬脂肪乳剂的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使用转篮法对其进行体外释放研究,溶出介质为pH7.4的PBS溶液,结果表明布洛芬脂肪乳剂在体外释放速度快速且基本能完全释放,3h累积释放82.08±1.05%,12h累积释放99.20±0.51%。 在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以布洛芬注射液作为参比制剂,进行布洛芬脂肪乳剂药代动力学研究,首先建立血浆药物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血浆处理方法为蛋白沉淀法,高效液相测定色谱条件为以氟芬那酸标准品为内标,流动相为含0.1%磷酸的乙腈水溶液(60/40;v/v),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使用药代动力学软件Pksolver按二室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布洛芬脂肪乳剂相对于布洛芬注射液组能使药物体内半衰期(T1/2)延长约1.43倍,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约提高1.57倍,血液平均滞留时间(MRT)约提高1.5倍,同时布洛芬注射液的消除速率(CLz)是布洛芬脂肪乳剂的1.4倍。 本研究进行了布洛芬脂肪乳剂的镇痛、抗炎和解热的药效学研究,以布洛芬注射液作为参比制剂。通过扭体法实验发现在给药2h后布洛芬脂肪乳剂组平均扭体次数只有布洛芬注射液组的一半,布洛芬脂肪乳剂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热板法实验研究发现布洛芬脂肪乳剂对提高ICR小鼠的痛阈反应时间作用更强且作用持续时间更长。布洛芬注射液组在给药1h后对提高ICR小鼠痛阈的作用达到最强,给药2h后基本失去提高ICR小鼠痛阈反应时间的作用,而布洛芬脂肪乳剂组在2.5h后对提高ICR小鼠痛阈时间的作用达到最强,此后稍有减弱,在实验观察期间均有提高ICR小鼠痛阈反应时间的作用。在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急性足肿胀实验中研究发现布洛芬脂肪乳剂和布洛芬注射液均能显著降低大鼠的足跖肿胀率,但是布洛芬脂肪乳剂组在给药后3h、4h时大鼠足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布洛芬注射液组,表现出更强的抗急性水肿炎症的能力。在对LPS诱导SD大鼠发热的解热实验中研究发现布洛芬脂肪乳剂相对于布洛芬注射液对LPS诱导的SD大鼠发热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给相同剂量条件下给药2h后布洛芬脂肪乳剂的解热效果显著强于布洛芬注射液,布洛芬脂肪乳剂能显著提高解热效果并延长解热作用持续时间。综上,布洛芬脂肪乳剂能显著提高镇痛、抗炎及解热效果及延长作用持续时间。 最后本研究进行了布洛芬脂肪乳剂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研究,以布洛芬注射液作为参比制剂,比较布洛芬脂肪乳剂和布洛芬注射液在心、肝、脾、肺、肾组织中分布及在炎症组织中的分布。首先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棉球肉芽肿模型。其次建立组织中药物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使用氟芬那酸作为内标,流动相为含0.1%磷酸的乙腈水溶液(60∶40; v/v),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组织处理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最后比较分析药物在组织中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布洛芬脂肪乳剂具有明显的肝、脾及炎症组织靶向性,在炎症组织中布洛芬脂肪乳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为布洛芬注射液的两倍,在肾脏中布洛芬注射液比布洛芬脂肪乳剂有更高的药物浓度,显示布洛芬注射液排泄快速,作用时间短,与药代动力学研究相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布洛芬脂肪乳剂的制备、体外理化性质、物理稳定性及体外释放情况,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镇痛、抗炎及解热活性及组织分布特性,为其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录项

  • 作者

    张广军;

  •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授予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学科 药剂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建明;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布洛芬; 脂肪乳剂; 制备;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