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左冠脉前降支心肌桥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研究
【6h】

左冠脉前降支心肌桥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本研究选用Philips256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检出左前降支心肌桥,研究左前降支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影像特征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第一部分 应用多层螺旋CT研究不同分型左前降支心肌桥的影像特性 目的: 采用256层螺旋CT分析不同分型左前降支心肌桥影像特性之间的差异性。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131例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左前降支心肌桥的影像资料。心肌桥分型根据心肌桥厚度分不完全型、浅表型、深包埋型。测量不同分型心肌桥厚度、长度、位置、壁冠状动脉的压缩程度,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利用LSD法,计数资料给出各组例数或百分率,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结果显示三型心肌桥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2.685,P=0.261)。三型心肌桥患者中年龄无统计学差异(F=0.481,P=0.619)。三型在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的发生部位是无统计学差异的(X2=2.408,P=0.300);三型MB-MCA长度存在统计学差异(F=2.996,P=0.053),浅表型与不完全型之间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976),不完全型和深包埋型之间长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8)。浅表型和深包埋型之间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67)。三型MB-MCA位置存在统计学差异(F=17.013,P=0.000),浅表型与不完全型之间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88),不完全型和深包埋型之间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01),浅表型和深包埋型之间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03)。不完全型、浅表型、深包埋型的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都是0~25%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结论三型心肌桥在男女之间没有差别,三型心肌桥在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不完全型心肌桥在三种心肌桥分型中所占比例高于浅表型和深包埋型心肌桥。不完全型和深包埋型之间心肌桥长度和位置是有统计学差异的即两型的长度和位置是不同的,浅表型与不完全型长度、位置无统计学差异即两型长度、位置差异不明显,浅表型和深包埋型长度是不同的,浅表型和深包埋型位置是不同的,深包埋型心肌桥离左冠窦口距离较不完全型和浅表型心肌桥更近,深包埋型心肌桥长度大于不完全型心肌桥长度。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心肌桥分型关系不密切。 第二部分 应用多层螺旋CT研究孤立性心肌桥和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桥的影像特性 目的: 分析孤立性心肌桥和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桥的影像特性的差异性。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131例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左前降支心肌桥的影像资料,根据心肌桥桥前段有无斑块分成两组:心肌桥桥前段无斑块即孤立性心肌桥组和桥前段合并有斑块组。测量孤立性心肌桥和心肌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两组心肌桥长度、位置、壁冠状动脉的压缩程度,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壁冠状动脉的压缩程度(狭窄率)=(舒张期管径-收缩期管径)/舒张期管径*100%。分析三型桥前段血管斑块与心肌桥入口处之间的距离的差异性。计量资料使用方差分析检验,两组间心肌桥患者的年龄、位置、长度的差异性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给出各组例数或百分率,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4.062,P=0.000),两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X2=0.05,P=0.824)。两组间高血压无统计学差异(X2=1.672,P=0.196)。两组间高血脂无统计学差异(X2=2.021,P=0.155)。两组糖尿病无统计学差异(X2=2.092,P=0.148)。两组间吸烟史有统计学差异(X2=8.432,P=0.004)。不完全型、浅表型、深包埋型心肌桥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P=0.482)。桥前段、桥段、桥后段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的概率是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的(P<0.05)。两组心肌桥长度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t=-0.411,P=0.682);两组心肌桥位置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t=0.005,P=0.281)。不完全型、浅表型、深包埋型的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都是0~25%的狭窄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型心肌桥合并桥前段斑块与心肌桥入口处的距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F=2.314,P=0.110)。51例左前降支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型之间长度无统计学差异(F=0.989,P=0.379),各型之间位置存在统计学差异(F=6.883,P=0.002)。不完全型和深包埋型心肌桥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01),浅表型和深包埋型心肌桥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05),不完全型和浅表型心肌桥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687)。80例左前降支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心肌桥各型之间长度无统计学差异(F=2.131,P=0.126),各型之间位置有统计学差异(F=11.273,P<0.001),其中不完全型和浅表型心肌桥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24),不完全型和深包埋型心肌桥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01),浅表型和深包埋型心肌桥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95)。 结论: 结果各分型组之间对壁冠状动脉近段血管斑块形成是没有差异的,三型心肌桥合并桥前段斑块与心肌桥入口处的距离没有差异,心肌桥长度和位置不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心肌桥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心肌桥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三种分型长度无差异,心肌桥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心肌桥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三种分型位置有差异性。桥前段、桥段、桥后段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的概率是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的,斑块主要分布在心肌桥桥前段血管。 第三部分 应用多层螺旋CT研究左冠脉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性 目的: 通过对比左前降支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左前降支既有粥样硬化斑块又有心肌桥组2组的斑块特性,分析心肌桥对于左前降支粥样硬化斑块特性的影响性。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其中51例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左前降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心肌桥的影像资料,另37例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左前降支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心肌桥的影像资料。评价指标有左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斑块构成、斑块离左冠窦口距离、斑块所在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描述直径≥1mm血管节段,斑块构成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以非钙化斑块为主或以钙化斑块为主)三种。斑块所在血管狭窄程度由机器自带软件测量,当斑块数大于1时,测量管腔最大狭窄程度。这里的斑块都是指局限性斑块(即<1cm范围)。管腔狭窄程度按照以下程度分5级,即无狭窄或管腔不规则(指0~25%的狭窄)、轻度狭窄(指〈50%的狭窄)、中度狭窄(指50%~74%的狭窄)、重度狭窄(指≥75%的狭窄)和闭塞(指100%的狭窄)。斑块离左冠窦口距离即在血管拉直图像上测量斑块远端离左冠窦口的距离,在血管拉直图像上将冠状动脉分成5个部分距离,距离1:斑块远端离左冠窦口距离在[0-20]mm;距离2:斑块远端离左冠窦口距离在(20-40]mm;距离3:斑块远端离左冠窦口距离在(40-60]mm;距离4:斑块远端离左冠窦口距离在(60-80]mm;距离5:斑块远端离左冠窦口距离在大于80mm以上。两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给出各组例数或百分率,采用卡方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数据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U testing法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1.246,P=0.216),两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X2=0.689,P=0.406)两组间高血压有统计学差异(X2=6.197,P=0.013)。两组间高血脂无统计学差异(X2=0.06,P=0.807)。两组糖尿病无统计学差异(X2=0.432,P=0.511)。两组间吸烟史无统计学差异(X2=0.762,P=0.383)。两组间斑块数无统计学差异(P=0.103)。两组间钙化斑块数无统计学差异(P=0.066)。两组间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88)。两组间在距离1即[0-20]mm内有斑块数无统计学差异(X2=1.658,P=0.437);两组间在距离2即(20-40]mm有斑块数无统计学差异(X2=0.671,P=0.715)。两组间在距离3即(40-60]mm有斑块数无统计学差异(X2=1.706,P=0.426)。两组间在距离4即(60-80]有斑块数有统计学差异(X2=12.13,P=0.002)。两组间在距离5即大于80mm以上有斑块数无统计学差异(X2=2.89,P=0.236)。 结论: 本次研究得出心肌桥对于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的斑块数和钙化斑块数是没有影响的。由于心肌桥的存在,心肌桥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斑块多分布在桥前段即离左冠窦口60mm以内,壁冠状动脉没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同时显示不同分型心肌桥对于桥前段血管斑块管腔狭窄程度是没有影响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