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研究——以杨凌为例
【6h】

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研究——以杨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国外研究动态

1.3.2国内研究动态

1.3.3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5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杨凌农业示范区发展概况

2.1有关概念的解释

2.1.1高新科技园区界定

2.1.2农业示范区界定

2.2杨凌示范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杨凌示范区发展历程

2.2.2杨凌示范区发展现状

第三章分工专业化对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3.1理论回顾

3.1.1分工理论概述

3.1.2对农业示范区的研究

3.2模型和命题

3.2.1模型分析

3.2.2分析结论及命题

3.3数据及实证检验

3.3.1数据说明

3.3.2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3.4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四章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分析

4.1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4.1.1文献概述

4.1.2制度变迁的进一步讨论

4.2农业示范区和制度创新

4.3制度创新的模型分析

4.3.1制度与各要素的互动

4.3.2体制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4实证分析及总结

第五章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5.1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5.1.1西方经济增长理论

5.1.2国内学者的研究

5.1.3基于马克思理论的分析

5.2技术进步的模型分析

5.3实证检验

第六章结论

6.1基本结论

6.2综合解释

6.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农业示范区的形成与发展是为完成中国农业现代化、解决危机日益突显的“三农问题”这两个历史使命而产生的,能否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良策,有赖于农业示范区这一模式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即在没有过多政府扶植——或者在起初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以后能否真正走出一条发展之路,则取决于农业示范区模式自身的生命力。现实的观察是,尽管国内各地的工业高新科技园区大都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把它复制到农业领域后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很多农业示范区成立之初动静很大,但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农业示范区模式并未产生人们预期的理想效果,对其研究也“热潮”不再,甚至有些农业示范区的进一步发展也令人担忧,农业示范区本身似乎成了“食之无肉而弃之有味”的“鸡肋”。现实的困境使我们追问: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农业示范区发展缺乏“后劲”?是示范区这一模式在农业领域“水土不服”,还是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有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分工专业化、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此三方面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探讨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即(1)新兴古典经济学发展了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有关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的思想,为重新审视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旨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力图内在一致地揭示农业示范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2)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业示范区模式实际上是一个特殊制度安排(制度创新)的产物,能否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契机,是衡量这一制度创新成功与否以及创新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3)农业示范区在人才、知识和科学技术储备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优势,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此类分析提供了极好的视角与方法工具,即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实现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农业示范区经济进步。对从分工专业化、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的分析,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力求从个案角度、以实例为基础“管窥”农业示范区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现实中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也为相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角度。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指出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二章介绍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前后的基本情况,为后文作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专业化理论,探讨了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第四章从制度创新出发,探索农业示范区这一新的模式所具有的生命力。第五章侧重于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意义。第六章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前文从分工专业化、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的分析,并对此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加以综合的框架,提出三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农业示范区只有充分发挥在这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才能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