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的SCAR标记
【6h】

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的SCAR标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落叶松-杨栅锈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

1.1.1生物学特性

1.1.2寄主范围

1.2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落叶松-杨栅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1.2.1 DNA分子标记技术

1.2.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松-杨栅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1.3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1.4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立题依据

1.4.2研究内容

第二章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组DNA的分离及其RAPD分析体系的建立

2.1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组DNA的分离

2.1.1材料和方法

2.1.2落叶松-杨栅锈菌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

2.2结果与分析

2.2.1落叶松-杨栅锈菌gDNA的提取

2.2.2落叶松-杨栅锈菌RAPD优化体系的建立

2.3讨论

2.3.1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落叶松-杨栅锈菌RAPD优化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分化研究

3.1材料和方法

3.1.1试验菌种的繁殖与常规鉴定

3.1.2落叶松-杨栅锈菌gDNA的提取

3.1.3落叶松-杨栅锈菌的RAPD分析

3.2结果与分析

3.2.1.落叶松-杨栅锈菌RAPD分析随机引物的筛选

3.2.2生理小种间遗传分化的研究

3.2.3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的特异RAPD分子标记

3.3讨论

第四章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特异性DNA扩增片段的筛选及SCAR标记的建立

4.1材料和方法

4.1.1试验菌种的繁殖与常规鉴定

4.1.2落叶松-杨栅锈菌gDNA(基因组DNA)的提取

4.1.3落叶松-杨栅锈菌的RAPD分析

4.1.4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4.2结果与分析

4.2.1 CMLP1生理小种特异性RAPD条带的筛选与SCAR标记的建立

4.2.2 CMLP4生理小种特异性DNA扩增片段的筛选及SCAR标记的建立

4.2.3 CMLP5生理小种特异性DNA扩增片段的筛选及SCAR标记的建立

4.3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又称青杨叶锈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杨树栽植区,可危害青杨派,黑杨派及其杂交杨,甚至胡杨等多种杨树,是杨树锈病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该菌种内分化明显,遗传背景复杂。欧洲、北美曾报道过该菌的5个生理小种,我国也相继发现该菌生理小种分化现象。但是,以往的研究上没有找到该病原物的特异性分子标记。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在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特异性分子标记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1)确立优化的RAPD扩增体系。众所周知,RAPD用于病原物DNA分子生物学标记时,有其自身的缺点——不稳定,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甚至不同的实验室、实验人做出的结构都有可能大相径庭,这些缺点为RAPD研究结果的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几近不能用于交流。本试验本着优化RAPD体系,使RAPD试验结果便于交流的原则,仔细、逐个的优化RAPD反映体系中的各个因素,最终确定了一个比较合适的RAPD反应体系。 (2)寻找特异的分子标记。在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的研究方面,中国的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涉及落叶松.杨栅锈菌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研究比较少。本试验在大量的筛选随机引物的基础上,利用优化的RAPD体系筛选出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l号、3号、4号、5号生理小种的特异性RAPD标记。 (3)建立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1号、4号、5号生理小种的SCAR标记。本试验对寻找到的特异性RAPD标记做了进一步转化,试图建立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的SCAR标记。经过试验,成功获得1号、4号、5号生理小种的SCAR标记。这为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的生理小种快速鉴定,流行种群监测以及检测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