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油菜种子次生休眠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6h】

油菜种子次生休眠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种子次生休眠

1.1.1 种子休眠的概念及类型

1.1.2 种子休眠的连续群

1.1.3 种子休眠机理

1.1.4 引起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原因

1.1.5 次生休眠造成的危害及影响

1.1.6 次生休眠的检测方法

1.2 三大类型油菜的生物学特点

1.2.1 甘蓝型油菜

1.2.2 白菜型油菜

1.2.3 芥菜型油菜

1.3.油菜种子外源基因的种间转移

1.3.2 油菜种间遗传物质相互渗入的研究现状

1.4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力

1.4.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4.2 遗传力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埋藏处理

2.3 聚乙二醇6000诱导油菜种子次生休眠处理

2.4 破眠处理及休眠率计算

2.5 统计分析

3.1 方差分析

3.2 相关分析

3.3 种子埋藏试验品种的整体休眠情况

3.4 PEG诱导处理检测结果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油菜种子完成生理后熟后,因为受到自然环境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引起种子生理代谢的改变继而诱导产生的休眠。综合比较研究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三类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特性,合理选育次生休眠性特强和特弱的品种,在防治大量产区中长期存在的地下油菜种子库、田间农作物的生物学混杂以及油菜自生苗的泛滥成灾,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取实验室聚乙二醇6000诱导油菜种子次生休眠和4种不同大田深埋处理(6个月5cm/6个月25cm/9个月5cm/9个月25cm)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广义遗传力的计算结果,综合比较研究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三类共计54个品种品系在次生休眠特性方面的遗传多样性。在大田深埋处理中休眠特性差异表现显著。次生休眠特性的变异范围0~96.75%,广义遗传率为87.6%~92.6%。实验所用54个品种(系)中休眠率小于1%的占14.81%,休眠率处于1%~5%的占31.48%,休眠率处于5%~20%的占29.63%,休眠率处于20%~45%的占14.81%,休眠率>45%的占14.81%。实验室经聚乙二醇6000诱导产生的种子次生休眠特性的广义遗传率为:97.24%。相关性分析表明:1、田间不同填埋深度和时间的四种处理方法两两之间均显示极显著相关,其休眠率结果表现一致。2、聚乙二醇诱导法中除6个月25cm处理外,其余三种组合处理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特性。综合比较不同品种(系)类型的休眠率,结果显示芥菜型油菜的休眠性>白菜型>甘蓝型,但遗传力比较说明在休眠性这一性状中,白菜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芥菜型>甘蓝型。

著录项

  • 作者

    席坤;

  •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董振生;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65.903;
  • 关键词

    油菜种子; 次生休眠; 遗传多样性; 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