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补给及水质的影响
【6h】

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补给及水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特征

3.1 土壤水分总体分布特征

3.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干燥化特征

3.4 土壤水分影响因素探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特征

4.1 各利用方式下Cl-浓度随深度变化特征

4.2 利用氯质量平衡法估测不同利用方式的深层渗漏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1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硝态氮累积与淋溶的影响

5.2 地下水硝酸根输入量的估算

5.3 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LUC)剧烈,使地表覆盖状况始终处于动态更迭;与此对应,深厚黄土储备的“土壤水库”和“地下水库”出现干燥化和枯竭的问题。大量研究分析了LUC与土壤干燥化的关系,但LUC对地下水枯竭和水质的影响研究很少,不能满足生态建设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决策需要。为此,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洛川塬、长武塬和白草塬三个典型塬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讨 LUC 对深层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基于氯质量平衡法(CMB),量化土地利用变化下的地下水补给量;测定土壤中NO3-N浓度,分析LUC与NO3-N累积迁移的关系,评估塬区水体被NO3-污染的风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对LUC有显著的响应。本研究中导致三个塬区土壤水分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类型、土壤性质和植被分布状况的共同作用,整体而言,三个塬区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与降雨量呈显著相关,与降雨量相对丰富的长武塬和洛川塬相比,白草塬的干燥化现象更为严重,多数样地达到强烈的干燥化程度,土壤干层厚度也更大;土壤黏粒含量高的地区具有更好的保水性能和优越的水分条件。而在同一地区,植被覆盖状况是导致土壤水分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洛川塬和长武塬农地转果园后土壤水分明显减少(深层土壤水分减少量达27-47%),并且随着果龄的增加土壤水分亏缺加重,并且出现不同程度干燥化现象。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补给量和入渗速率不同,且三个塬区的地下水补给量存在明显差异。洛川塬区和长武塬区荒地/农地转变成果园后,补给量显著减少,且补给量与果龄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白草塬气候干旱,土壤持续性干燥化阻断了降雨-土壤水-地下水系统的循环路径,补给量远小于其他两个塬区。基于活塞流补给的假定计算降水到达地下水的时间,洛川塬、长武塬和白草塬分别需要167-834年、106-568年和298-3345年,可见近几十年LUC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还不能达到地下水,但百年后将严重威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3. LUC导致土壤氮素的累积与淋溶特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下水水质。洛川塬和长武塬果园 NO3?N 含量普遍大于荒地/农地,有明显的峰值出现,峰值的宽度和深度、NO3?N累积量随果龄增大而增大。白草塬农地以外的土地利用方式下NO3-N浓度较低,没有明显峰值。LUC导致NO3-进入地下水的速度和数量有所差异。洛川塬地下水NO3-输入量为撂荒地和低龄果园高于高龄果园,长武塬农地进入地下水的 NO3-总量略高于20年果园,白草塬LUC对地下水NO3-输入量影响不大。综合评估补给量和溶质浓度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发现补给量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水质的首要因素。

著录项

  • 作者

    黄亚楠;

  •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学科 环境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志;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黄土塬区; 土地利用变化; 地下水补给; 水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