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区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
【6h】

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区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选题依据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4实验内容和方法

1.5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2.1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讨论

2.4结论

第三章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3.1材料与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3讨论

3.4结论

第四章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4.1材料与方法

4.2结果与分析

4.3讨论

4.4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创新点

5.3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因受到特殊地形、环境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现象严重,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受到的风蚀和水蚀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坡位和坡向上存在差异,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也呈现差异化分布。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退耕还草保护区为研究地区,阐述不同坡位(上/下坡位)和坡向(阴/阳坡)在退耕还草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且选取了30年、20年和5年恢复年限的表层(0-20cm)及深层(20-40cm)土壤,揭示不同坡位和坡向、不同土层的土壤随恢复年限的变化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土壤质量和微生物群落角度全面探究退耕还草区土地恢复状况。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恢复年限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在不同坡位和坡向中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但在不同坡位和坡向均有显著差异,且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其中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有决定性影响; (2)不同坡位和坡向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差异逐渐增大,在退耕还草30年,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坡位和坡向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土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3个恢复年限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更加敏感,土壤微生物活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立地条件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有地域特殊性; (3)不同地貌部位细菌群落中差异物种显著不同,恢复30年不同地貌部位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模式不同,拓扑学性质具有差异且关键物种的代谢特征与环境相适应。 综上所述,本文在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区的背景下,全面揭示了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和外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机制,为地形丰富的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区精准化治理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