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6h】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5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2理论基础

2.3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及生态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3.1研究区域概况

3.2生态功能定位

3.3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3.4生态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4.1 PSR模型基本理论及应用

4.2熵值法基本理论及适用性分析

4.3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

4.4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生态保护行为对生态综合绩效的影响研究

5.1研究假设

5.2数据描述与变量选取

5.3模型构建

5.4回归结果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结论

6.2建议

6.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围绕推进地区间政治、经济、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在统筹安排的前提下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因地制宜选择不同发展模式。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属于国家主体规划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位于延安市及榆林市大部,具体包括:安塞县、子长县、志丹县、吴起县、子洲县、佳县、米脂县、绥德县、吴堡县及清涧县,地区生态功能非常重要但脆弱性显著,很大程度会影响国家生态安全。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首先指出研究核心——生态综合绩效评价,通过对陕西省生态建设环境问题的现状描述将研究对象确定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一方面为解决当前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从社会发展实践层面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其次,文章紧密梳理了关于生态绩效的理论及实践操作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了综合评价理论、生态环境评估理论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夯实对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社会进程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了解,本文对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在描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该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并对传统的区域绩效评价体系、当前生态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梳理,揭示生态综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随后,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主要目的,从宏观层面出发构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测算该重点生态功能区2009年—2016年生态综合绩效,客观体现“生态效益、社会发展、资源消耗”等多方面指标。接着,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微观农户生态保护行为的视角出发,探究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1)宏观层面上,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生态综合指数为0.9976,达到测算年份中生态环境的最佳状态。其中,人均GDP、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工造林面积三项指标对生态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大。在此基础上绘制2009年—2016年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水平折线图,直观反映该地区近年来生态综合水平,丰富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2)微观层面上,农户生态认知、农户政策参与度及农户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生态综合绩效产生影响,其中农户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参与生态活动的自评打分、农户退耕面积及对农业生产禁止行为的了解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家庭农业收入等因素对生态综合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建议:(1)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化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本;(2)以绩效考核评价政策为抓手,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与反馈;(3)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三次产业协同发展;(5)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力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