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深部地层放射性异常及其对烃源岩演化的影响
【6h】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深部地层放射性异常及其对烃源岩演化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及独创性声明

前言

1、选题目的及意义

2、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3、完成的工作量

4、研究进展和主要认识

1.区域地质概况

1.1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1.1.1盆地地质特征

1.1.2盆地演化及后期改造

1.2研究区地质概况

1.2.1研究区三叠纪地质特征

1.2.2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特征

2、深部地层放射性异常的特征

2.1深部放射性异常的识别

2.1.1地层放射性的测井响应

2.1.2放射性背景值统计

2.1.3放射性异常测井解释

2.2放射性异常的分布特征

2.2.1放射性异常纵向分布

2.2.2下白垩统-中下侏罗统的放射性异常平面分布

2.2.3延长组长7段放射性异常平面分布

2.3放射性异常元素的丰度特征-铀显著富集

2.3.1铀含量同自然伽玛值显著响应

2.3.2相关关系数学分析

2.4小结

3、深部地层放射性异常的成因探讨

3.1铀源探讨

3.1.1周缘晚三叠世火山岩和各期花岗岩的特征

3.1.2延长组尘凝灰岩可能为重要铀源-几个证据

3.1.3其它铀源

3.2铀的迁移

3.3铀富集的沉积环境

3.3.1延长中期沉积演化特征

3.3.2晚三叠世古气候变化

3.3.3放射性异常分布的沉积环境

3.4小结

4、放射性异常对烃源岩演化的影响

4.1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响应现象

4.2放射性加温作用

4.2.1放射性生热的计算

4.2.2研究区放射性生热对围岩地温的影响

4.2.3研究区铀在放射性生热中起主要作用

4.3放射性催化作用

4.3.1实验研究

4.3.2铀的放射性为生物繁盛提供能量

4.3.3铀的放射性为有机质的成烃转化提供氢

4.4小结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研究将铀矿和油气勘探理论相结合,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钻井资料的归纳、统计以及岩芯的测试,应用测井解释、岩性、岩相分析、铀源以及数学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深部放射性异常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对生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长7段存在三层放射性异常:长7<'1>、长7<'3>的顶部和底部,各层异常分布上具一定的规律以及相互联系,且以铀元素显著富集为特征。关于放射性异常的成因,研究认为,一方面,延长组尘凝灰岩可能为铀的富集提供重要铀源:另外一方面,除了同沉积成因之外,不排除铀为同生沉积后生富集的可能,铀可能在后期发生了迁移,铀的迁移与后期构造变动引起的沉积、古地下水的注入以及古水文地质旋回有关;此外,古气候变化、晚三叠世西南缘较强烈的构造变动、延长组上部残留地层的厚层砂体、浊积扇相的浊积岩等因素,为放射性异常铀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通过计算和归纳认为,深部放射性异常对烃源岩具放射性生热加温作用和放射性催化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长7段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探讨深部放射性异常及其对烃源岩演化的影响,有助于对浅部铀矿的铀源、深部古铀矿、油一铀相伴生机理等科学问题的理解,也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具有比较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