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14年全国锦标赛万米冠军戚振飞赛前训练安排的分析研究
【6h】

2014年全国锦标赛万米冠军戚振飞赛前训练安排的分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选题依据

1.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2研究方法与步骤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

3.2运动员目前状况分析

3.3以往赛前阶段训练安排存在的问题

3.4采用的改进方法

3.5比赛期阶段的划分

3.6赛前阶段训练计划

3.7赛前阶段训练整体负荷的安排

3.8比赛期阶段训练量与强度安排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3.9比赛期运动员完成训练负荷的生理指标分析

4研究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4.2赛前阶段训练安排过程中部分热点问题

4.3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们竞技体育训练安排的目的就是要在某一时间使队员达到状态的最顶峰,取得最好的成绩。但实践中许多人却出现:在比赛前后的某个阶段达到了最高水平,而比赛时处于低迷、成绩一般的“克拉克”现象。平常普通人有时也会无缘无故的周期性出现萎靡不振、疲劳无力、心情、情绪等变化。后来生理学家称之为人体生物节律,生物钟的现象。尤其赛前最后阶段的训练安排直接影响比赛成绩,否则前期的训练安排的再优秀也难以表现出优良的竞技水平。
  因此在运动训练进行中就有了赛前阶段训练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期指导赛前训练安排更符合客观实际。竞技体育训练领域的奠基人是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专家马特维也夫,他首先提出了周期学术的理论。五六十年代盛行,被现在许多理论家不断完善、补充。他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是科学的,只是各人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不同而已。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据统计法以及访谈法对所训练的运动员在全国田径冠军赛中表现的专项成绩和训练前的专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运用MICEOSOFT EXCEL2003对数据进行录入,并且采用SPSS17.0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赛前训练安排的实践总结证明,在赛前27天是最后训练阶段。其中这27天又划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12天、第二部分6天、第三部分9天。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以递进式的高强度训练为中心。即第一天力量、第二天速度、第三天专项强度训练。每三天一个循环。第一部分循环4次,第三部分循环2次。第二部分主要以调整性质的训练为主,其中包含3次力量训练、2次速度训练、5次有氧训练,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目的。赛前27天训练安排总计进行力量训练9次、速度训练8次、有氧训练5次、专项强度训练6次。
  (2)在赛前这24天的训练中,本着一切为高强度专项课作辅助的前提下。每3天进行一次的专项课强度节奏安排如下:第一部分12天,4次专项训练课。第1次课强度中等,第2次课强度低,第3次课强度最高,第4次课强度中等而专项跑动量最高。然后进入第二部分为期6天的训练中,前两天以有氧性质的慢跑为主,后四天进行两次力量练习,两次低强度的速度练习。直接进入第三部分为期7天的赛前训练,这7天安排两次专项训练课。即总数第5次专项课以中等强度完成,但由于前期进行了调整恢复,这次训练课运动员往往本体感受精神很好,但肌肉代谢能力和心肺功能却是最差的,这就要求运动员提前进行比赛强度的刺激。第6次专项训练课,主要以等同于比赛段落或少于比赛段落的强度跑为主,不要求全力,而是等同比赛中的强度分段来完成。
  通过对中长跑运动员戚振飞赛前最后阶段的训练实践和安排来看,该队员能较好的完成赛前训练阶段的专项训练强度。在专项强度训练课后生理指标呈提高上升趋势,表明采用的训练手段在专项素质的变化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终该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了较高的运动水平,取得了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00米决赛金牌,达到国家级运动健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