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转型研究
【6h】

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转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导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2.1研究内容

1.2.2框架结构

1.3研究方法

1.4可能的创新之处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简单评价

3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理论分析

3.1公共产品的供给及其机制

3.1.1公共产品的一般理论分析

3.1.2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机制

3.2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效率分析

3.2.1搭便车问题与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3.2.2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机制的效率分析

3.2.3公共产品供给的志愿事业杌制的效率分析

3.3公用事业产品供给的效率分析

3.3.1公用事业与公共产品

3.3.2公用事业产品供给的效率分析

3.4本章小结

4基于效率最大化的公用事业转型的分析框架

4.1效率理论的分析

4.2公用事业的双重效率标准

4.2.1公用事业的双重效率标准

4.2.2公用事业不同效率标准的实践

4.3效率最大化视角下公用事业转型的分析框架

4.2.1产权安排与效率最大化

4.2.2公司治理与效率最大化

4.2.3激励机制与效率最大化

4.2.4政府规制与效率最大化

4.3本章小结

5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公用事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5.1制度与制度变迁

5.1.1制度的内涵与构成

5.1.2制度变迁的不同类型

5.1.3制度变迁带来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5.2中国公用事业转型的背景分析

5.2.1行业低效率与财政压力并存

5.2.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5.2.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5.2.4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5.2.5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3我国经济转型中公用事业发展的态势描述

5.3.1 1980-2006年我国公用事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描述

5.3.2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产值规模及结构分析

5.3.3中国公用事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5.4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公用事业转型的趋势

5.4.1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初步进展

5.4.2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实践效果

5.4.3存在的问题

5.5本章小结

6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特征分析

6.1我国公用事业转型与效率改进

6.1.1公用事业部门的特征

6.1.2我国公用事业转型与效率的改进

6.2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起点与动因

6.2.1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起点

6.2.2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动因

6.3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重点

6.3.1引入民间资本

6.3.2引入竞争机制

6.3.3改革政府规制

6.4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经验总结

6.4.1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

6.4.2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严重

6.4.3城市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规制不合理

6.4.4价格中的政策性因素和经营性因素模糊不清

6.4.5政府规制改革在放松与强化之间不够协调

6.5本章小结

7基于效率最大化的公用事业转型的模式设计

7.1西方国家公用事业转型的实践及其经验

7.1.1 PPP在英国的实践

7.1.2 PPP在美国的实践

7.1.3西方国家推行PPP的动因分析

7.2我国公用事业转型的基本思路:公私合作关系

7.2.1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界定

7.2.2公私合作制的特点

7.2.3公私合作制的起源与发展

7.3公私合作制的模式设计

7.4.1公私合作制的相关制度安排

7.4.2公私合作制有效制度形成的基础

7.5公私合作制的效率分析

7.5.1 PPP是以效率为导向的制度安排

7.5.2 PPP不排除公共部门的作用

7.5.3 PPP决定了政府职能必须重新定位或者调整

7.6本章小结

8基于效率最大化的中国公用事业转型模式的实现途径

8.1产权多元化是公用事业转型的基础

8.1.1中国公用事业产权改革的制度设计

8.1.2多元化产权制度的实现途径

8.2加快公用企业治理结构改革

8.3.1利益相关者内涵

8.3.2利益相关者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比较

8.3.3公用事业更适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8.3对高级管理人员激励与监督的制度设计

8.3.1我国公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显性激励不足与隐性激励有余的纠正

8.3.2对公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负激励缺乏的纠正

8.4推进政府规制的改革

8.4.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8.4.2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用事业规制机构

8.5完善消费者主权制度

8.5.1何为消费者主权

8.5.2公用事业领域消费者主权的回归

8.5.3完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8.6本章小结

9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9.1主要结论

9.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所获奖励

展开▼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了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公用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其改革进程大大滞后于其他产业,改革尚未根本触及传统公用事业规制体制。公用事业部门效率低下、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公用事业部门的运营模式转型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与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纯公共产品,公用事业产品无论是水、电、气,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或竞争性。文章从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志愿供给三个方面讨论了不同供给机制下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公用事业部门具有双重效率标准,即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公用事业部门实现效率最大化必须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文章将产权安排、企业治理、政府规制、激励机制纳入经济效率的目标函数,构建了公用事业运营模式转型的“四维”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运行效率的改进带来的影响。 制度变迁带来的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城市公用事业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民闻资本日益壮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公用事业改革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公用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部门运营效率有所提升,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是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没有根本打破,效率损失依然严重。公用事业部门的双重效率标准决定了公用企业双重目标的形成,即一方面应有利润最大化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为了实现公用事业部门的效率最大,必须加快我国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转型。 公用事业部门政府运营和私人运营都会因为垄断的存在而带来效率损失,公私合作制是效率最大化视角下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最佳选择。政府可以利用私营机构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压力,提高公用事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同时政府通过合同规范私营机构中的公共福利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私营机构则可以从合同管理中减少由于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带来的损失,在稳定的法律环境中寻求自我发展的空间,追求自身的利润。在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这种长期的博弈中,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均衡,从而实现公用事业部门运营效率的最大化。 基于效率最大化视角的公用事业转型模式--公私合作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是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二是加快公用事业部门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三是完善对公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卷;四是构建完善的政府规制体系,提高对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规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五是完善消费者主权,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