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阳陵露天土遗址的植物保护功能研究
【6h】

汉阳陵露天土遗址的植物保护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遗址常见野生植被研究

1.2.2 植物对土体的作用研究

1.2.3 土遗址植物保护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汉阳陵露天土遗址自然环境及土壤分析

2.1 地质环境

2.1.1 地质构造

2.1.2 水文地质

2.1.3 地震构造

2.2 气候特征

2.2.1 大气温度

2.2.2 日照强度

2.2.3 大气湿度和土壤含水率

2.2.4 降雨和蒸发

2.3 土壤特征

2.3.1 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2.3.2 汉阳陵露天遗址区的土壤营养元素分析

第3章 汉阳陵遗露天土遗址野生植被情况

3.1 汉阳陵遗址区植被的历史演替

3.2 汉阳陵露天土遗址植被调查

3.2.1 调查方法

3.2.2 调查结果

3.3 汉阳陵露天土遗址野生植被优势度分析

3.4 汉阳陵露天土遗址植物保护效果初判

3.4.1 帝陵封土遗址保存现状

3.4.2 后陵封土遗址保存现状

3.4.3 阙门遗址保存现状

第4章 植物保护土遗址的功能初探

4.1 植物的选择与栽植

4.1.1 植物选择

4.1.2 植物栽植

4.2 模拟降雨试验

4.2.1 植物冠层对遗址的保护功能研究

4.2.2 植物根系对遗址的保护功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汉阳陵露天土遗址的植物景观评价

5.1 研究背景

5.2 景观评价方法

5.3 调查方法

5.4 结果分析

5.4.1 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的审美差异分析

5.4.2 景观SBE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1 创新

6.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土遗址是以土为建筑材料历史遗迹,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近年干旱环境土遗址的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果,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大量调查中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土遗址普遍保存状况良好,结合植物护坡和防治水土流失的丰富成果,展开土遗址的植物保护功能的研究,为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
  汉阳陵遗址区年降水量563mm,遗址类型包括封土、墙垣和地下浅埋藏,是半湿润地区土遗址的典型代表之一。以汉阳陵露天土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结合植被调查和土壤营养元素分析,选取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适应性植物;再通过室内试验,评价不同种类植物对遗址的保护功能;最后对露天土遗址的景观进行评价,以期将植物的功能性与美观性和谐统一。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植物作为保护手段的方法已在茂陵、杜陵、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等遗址进行了尝试性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常有植物成活率不够高的现象发生,针对于遗址赋存环境选择适应植物的工作有待深化。
  2)对汉阳陵露天土遗址野生植被进行了详细调查,共统计到种子植物20科36属47种,其中草本植物占33种,又以禾本科和菊科最多。优势植物为阿尔泰狗娃花、纤毛鹅观草、早熟禾、针茅和扫帚艾。灌木以蕤核最多,乔木以酸枣和构树为主。植被覆盖度大多保持在60-85%,遗址本体保存现状良好。
  3)对汉阳陵遗址区内土壤营养元素进行分析,得出汉阳陵遗址区为PH值为8.29-9.43的碱性土壤,含钾量普遍很高,磷、氮和有机质含量贫乏。灌木群落的营养元素含量比草本群落略高。
  4)通过实验室内模拟降雨冲刷,发现植物可有效抵抗雨水对土体的侵蚀。植株高度小于40cm,根径小于0.5mm的低矮禾本科植物,如早熟禾、狗牙根,和植株大于70cm,根径1.3-3mm的菊科植物,如艾蒿和牛尾蒿,抵抗降雨侵蚀的表现良好。
  5)保护措施应与景观设计和谐共处,保护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不仅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也要与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契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