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原油田文15块水驱开发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向研究
【6h】

中原油田文15块水驱开发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油田基础地质研究

2.1油田概况

2.1.1油田地理位置及区域概况

2.1.2油田开发历程及现状

2.2地层划分及标志层特征

2.3地质构造特征

2.3.1宏观构造特征

2.3.2微观构造特征

2.4沉积微相特征

2.4.1沉积体系特征

2.4.2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研究有利微相带展布

2.4.3沉积相带与剩余油分布

第三章储层特征及储量研究

3.1测井储层参数研究

3.2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

3.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4储层综合评价

3.5储量计算与储量分布研究

3.5.1储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单元

3.5.2储量计算参数

3.5.3储量计算及储量分布研究

第四章水淹层测井解释

4.1水淹层测井解释

4.1.1水淹层测井资料定性解释

4.1.2水淹层测井资料定量解释

4.2油层水淹模式及水淹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4.2.1油层水淹模式

4.2.2水淹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第五章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向研究

5.1剩余油分布主要类型及特点

5.1.1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的剩余油分布

5.1.2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及油水层中的剩余油分布

5.1.3断块储层多类型孔隙群的渗流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特点

5.2剩余油分布规律

5.2.1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

5.2.2剩余油剖面分布特征

5.3调整方向研究

5.3.1剩余油成因类型分析

5.3.2挖潜技术研究

第六章结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原油田文15块油藏目前处于高采出、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地质采出程度49.16%,工业采出程度90.93%,综合含水94.4%,进一步认识油藏潜力、搞清剩余油分布、明确主攻挖潜方向已成为该区油田的当务之急。
   通过对该区地层、构造及沉积微相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沙三上段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最为有利沉积微相带储集砂体。利用岩心分析、试油、试采及测井资料,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及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进行了储层特征研究,特别是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区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了类型和质量好的七个主力油层,并结合各小层地质储量计算,阐明主力油层储量的分布规模、范围,形成了油田持续开发和剩余油挖潜的主体。
   通过水淹层定性与定量解释,进一步分析了油层水淹模式及水淹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结合吸水剖面动用资料,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及特征,指出该区油藏动用程度高,剩余油分布总体较零散,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豆荚状或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动用程度较低的主力油层中,油层动用不充分,呈现严重的非均质特征。阐述了该区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构造、沉积相带、层间干扰、注采不完善及水驱损失等因素影响。通过储层综合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阐明剩余油集中富集在主力油层中优质储层分布的主要断裂边缘附近、断裂遮挡注采不完善地区或断鼻上倾方向。这些静态质量好的优质储层在特高含水期由于油水动态变化受断层封闭遮挡及油层起伏油水分异控制,油层动用差以至不动用,造成剩余油呈较大规模滞留富集,形成了该区油田稳产开发和进一步调整挖潜的主要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