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罗庞塬区块定探40071井区长4+5油藏评价
【6h】

罗庞塬区块定探40071井区长4+5油藏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划分、对比

2.2.1 地层划分方法

2.2.2 地层划分方案

2.2.3 主要标志层特征

2.2.4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2.3 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分析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相标志

3.2.1 颜色

3.2.2 沉积构造

3.2.3 古生物化石

3.2.4 测井相

3.3 沉积微相划分

3.3.1 水下分流河道

3.3.2 河口坝

3.3.3 水下分流间湾

3.3.4 水下天然堤

3.3.5 水下决口扇

3.4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3.4.1 定40059井

3.4.2 定40069井

3.4.3 定40073井

3.5 剖面相分析

3.5.1 东西向连井剖面

3.5.2 南北向连井剖面

3.6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3.6.1 长4+52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3.6.2 长4+51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

4.1.2 填隙物特征

4.1.3 孔隙类型及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储层物性特征

4.2.2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4.3 储层“四性”关系

4.3.1 岩性与测井响应

4.3.2 物性与测井响应

4.3.3 含油性与测井响应关系

4.4 储层含油性评价

4.4.1 油水层定性识别

4.4.2 交会图技术

4.4.3 定量评价技术

4.4.4 油水层判别标准

4.4.5 解释模型验证

第五章 油藏富集规律及有利区优选

5.1 生储盖组合研究

5.1.1 油源条件

5.1.2 储层条件

5.1.3 盖层、储盖组合和遮挡条件

5.2 油气成藏规律

5.3 有利区优选

5.4 储量概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罗庞塬区块定探40071井区大量的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试油、试采资料为基础,运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该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藏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构造、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油气的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利区的预测,并对有利区内的石油储量进行了初步计算,取得以下主要认识: (1)根据区域标志层及沉积旋回,研究区长4+5油层组可进一步划分为长4+51和长4+522个油层亚组。两个油层亚组的构造均表现为向西倾斜的单斜,局部发育小型鼻状隆起,且构造具有继承性。 (2)研究区长4+5油层组为一套河流入湖形成的三角洲沉积,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等微相类型。纵向上,从长4+52到长4+51,三角洲沉积的规模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3)研究区长4+5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细砂岩、长石细砂岩,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 (4)根据研究区大量的试油、试产资料,以及油水层的定性、定量解释结果,得到长4+5油藏的油层、油水层的下限标准为:岩性下限为细砂岩,含油产状下限为油迹。Φ≥7.5%,对应的△t≥217μs/m,Rt≥10Ω.m,油层的含油饱和度So≥57.0%,油水层的含油饱和度So≥38.0%。 (5)研究区长4+5油藏属岩性油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分布的主要场所。 (6)以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为基础,参考储层厚度、物性、含油饱和度下限值及试油、试产数据,对研究区长4+5油藏进行了有利区预测,其中长4+52油层亚组预测有利区面积8.408km2,石油地质储量360.00×104t(422.04×104 m3),长4+51油层亚组预测有利区面积5.054km2,石油地质储量68.91×104t(80.79×104 m3)。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