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研究
【6h】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导言

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1.2研究的内容与篇章结构

1.3采用的研究方法

1.4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微观粮食安全理论的综述与分析

2.1微观粮食安全的内涵及本质

2.2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2.2.1家庭与个人的粮食获取能力

2.2.2粮食在时间和地点上的可获得性及其在各个家庭间的分配状况

2.3微观粮食安全的评价及其指标

2.3.1食物消费量和能量摄入量指标

2.3.2反粮食危机对策指标

2.3.3身体健康检查指标

2.3.4食物消费能力指标

2.4微观粮食安全与贫困

2.4.1贫困是饥饿、营养不足和微观粮食不安全的根源,是人类的灾难

2.4.2贫困导致了微观粮食不安全的长期性与微观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2.4.3微观粮食安全可以通过反贫困的途径来实现

第三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概况及其微观粮食安全状况

3.1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概况

3.1.1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

3.1.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

3.1.3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不稳定,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严重

3.1.4我国农村贫困户家庭人口多,低龄老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素质低、负担重

3.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3.3小结

第四章影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因素

4.1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对其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

4.1.1低收入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不安全的直接影响

4.1.2低收入造成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

4.1.3低收入造成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不安全的长期性

4.2粮食价格水平对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

4.3农村贫困人口的粮食生产能力对其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

4.4粮食分配状况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

4.5粮食流通不畅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

4.6家庭人口数量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

4.7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7.1变量选取及数据描述

4.7.2模型估计

4.7.3模型分析

第五章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对策分析

5.1扶贫开发

5.1.1救济式扶贫

5.1.2开发式扶贫

5.2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粮食生产能力

5.3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粮食流通能力

5.4控制农村贫困家庭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六章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6.1主要结论

6.2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问题。首先,对微观粮食安全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作了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其次,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概况及其微观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再次,着重从实证上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的对策,并得出相关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迅速减少,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土地贫瘠、资源短缺、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的高山偏远地区,而且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等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能力的人,加上农村脱贫人口的收入很不稳定,返贫现象严重,今后的扶贫任务会更艰巨。 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很不稳定,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在受到外界冲击时,较容易重新陷入微观粮食不安全的境地。而且由于贫困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而消除贫困提高人们的粮食获取能力,改善粮食获取途径需要长期的经济发展,这便造成了贫困人口微观粮食不安全的长期性。 3、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以及粮食流通状况与其微观粮食安全状况正相关;而粮食价格水平以及家庭人口数量与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状况负相关。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人们的收入状况是最主要的,它不仅通过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其微观粮食安全,而且还与其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模型的回归结果也基本上反映了各变量对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 根据影响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的大小,本文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措施。并认为通过扶贫开发,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使其彻底摆脱贫困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最主要措施。此外,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粮食流通状况、控制农村贫困家庭人口数量提高其人口素质对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