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狂犬病病毒M蛋白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6h】

狂犬病病毒M蛋白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狂犬病病毒M蛋白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重组M蛋白的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狂犬病病毒M蛋白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和大多数温血动物易感,临床上以怕光,精神沉郁,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特征,致死率几乎100%。RV有N、P、M、G和L共5种结构蛋白,其中,G蛋白是决定RV致病性的关键蛋白。许多研究表明G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会改变RV的致病性以及病毒的一些生物学属性,如胞间扩散,膜融合,诱导细胞凋亡等。而RV其它蛋白对其致病性是否有影响却知之甚少。2006年, Shimizu K等人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把Ni-CE(由固定毒株Nishigahara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连续传100代后获得的,对成年小鼠无致病性)M蛋白基因替换成Nishigahara株(固定毒株,脑内接种可致死成年小鼠)M蛋白基因后,重组病毒CE(NiM)重新获得了致病力,脑内接种可致死成年小鼠。此结果为人们对RV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打开了新的篇章。因此,从多个角度进一步探讨M蛋白对RV致病性的影响对于明确RV的致病机制和有效防控狂犬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探讨单独的M蛋白接种对RV致病性的影响为目的,进行了如下试验:
  1.表达狂犬病病毒M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和鉴定。试验内容:①以RT-PCR技术扩增狂犬病病毒BD06株M蛋白基因;②将M蛋白基因序列插入杆状病毒载体质粒pFastBac I中,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 I-M;③用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FastBac I-M转化DH10 Bac E.coli感受态菌,构建重组穿梭质粒Bacmid-M,并以PCR法鉴定;④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重组穿梭质粒Bacmid-M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取重组杆状病毒AcMNPV-M,取细胞病变上清,以电镜观察重组病毒形态;⑤用小鼠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兔抗RV阳性血清和犬抗RV阳性血清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鉴定重组M蛋白的表达及其反应原性。
  2.重组M蛋白的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试验内容:①利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M蛋白;②用纯化的重组M蛋白免疫大耳白兔,每次免疫后1周,耳缘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③通过Western Blot试验分析兔抗M蛋白多克隆抗体同狂犬病病毒aG株、PV2061株、SRV9株、CVS-11株、ERA株和BD06株M蛋白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反应;④以FAVN试验测定兔抗M蛋白多克隆抗体是否具有病毒中和活性。
  3.M蛋白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以探索接种M蛋白后对脑内与外周攻毒小鼠潜伏期、发病率的影响为目的。具体试验步骤如下:①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脑内攻毒组和外周攻毒组两个大组,两组中又分别设立了高剂量攻毒组和低剂量攻毒组;②将纯化的M蛋白与等体积油佐剂混合后分别于0d,7d,14d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四个大组中的小鼠,同时大组内设立透析液组、AcMNPV组作为对照;③第3次免疫后,于第5天对小鼠进行断尾采血并分离血清,用Western Blot试验分析重组M蛋白免疫原性;④第3次免疫后1周,对两大组小鼠分别进行脑内和外周肌肉注射攻毒试验,攻毒后连续观察14天,记录小鼠攻毒后的潜伏期、发病数以及死亡数。
  通过以上试验,获得以下结果:
  1.成功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AcMNPV-M,且该重组病毒电镜下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形态,其感染Sf9昆虫细胞后,通过SDS-PAGE试验鉴定,重组杆状病毒表达了一约25kD的蛋白,用小鼠抗His标签单抗、兔抗RV阳性血清和犬抗RV阳性血清通过Western Blot试验对其反应原性鉴定,在25kD附近也出现了单一的条带。
  2.变性条件下纯化的重组M蛋白SDS-PAGE条带单一,纯度良好;透析复性后,以该纯化M蛋白免疫大耳白兔制备的兔抗M蛋白多克隆抗体与现有主要狂犬病疫苗株及流行毒株M蛋白反应性能良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在25 kD左右均出现了一特异性条带;FAVN试验结果显示,兔抗M蛋白多克隆抗体的病毒中和效价为0。
  3.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单独接种M蛋白后,脑内接种3 LD50或50 LD50狂犬病病毒CVS-24株时,不同小组动物的潜伏期、发病和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外周接种100 LD50狂犬病病毒BD06株时,AcMNPV-M组的小鼠全部发病,透析液组和AcMNPV组小鼠死亡率为80%(8/10);外周接种3 LD50狂犬病病毒BD06株时,AcMNPV-M组、透析液组和AcMNPV组的小鼠均无发病。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成功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AcMNPV-M,且该重组病毒表达的M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后续研究M蛋白其它生物学特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可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对杆状病毒表达的M蛋白进行纯化;重组M蛋白免疫原性良好;制备的兔抗M蛋白多克隆抗体与现有狂犬病疫苗株及流行毒株均有良好反应性;M蛋白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无病毒中和活性。
  3.单独的M蛋白接种对不同组别中脑内攻毒小鼠的潜伏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均无明显影响;对不同剂量外周攻毒的小鼠的潜伏期也无明显影响,但有提升小鼠的发病率的趋势。提示单独接种M蛋白可能会影响狂犬病病毒致病性。
  论文创新点:
  1.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狂犬病病毒BD06M蛋白,建立了纯化方法,制备了抗M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M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探索了单独的狂犬病病毒M蛋白接种对狂犬病病毒致病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狂犬病病毒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实验数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