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6h】

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论

2 藏族民居的产生背景与类型

3 自然观

4 宇宙观

5 洁争观

6 安全与领域

7 生态智慧——以拉萨地区碉房民居为例

8 实例研究——以拉萨市蔡公堂乡次角林村为例

9 结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著

图表来源

声明

展开▼

摘要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陲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形态。藏族乡土民居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极富民族特色的地域景观正遭遇着无情冲击,面临着衰落的危险。在此状况下,分析整理藏族民居建筑文化,对于繁荣西藏现代建筑创作、保护地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运用了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环境心理学等方法,分析了对藏族民居影响颇深的一些关键问题,试图超越对民居物质形态特征的简单“展示”,探究形式发生的深层原因,发掘蕴涵于藏族民居中的文化逻辑。
   (1)首先,利用环境心理学和宗教人类学的方法,对藏族自然观产生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审视,指出在认知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由畏怖心理产生的“自然崇拜”观是藏族对严酷环境的被动适应,也形成了藏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相关的自然禁忌是其在雪域高原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对藏族生活方式和营建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藏族人的精神世界里喜怒无常的神灵无处不在,充满着不安的因素。为了获取神灵的佑护,藏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将人为的时空与宇宙的秩序重合叠加,努力顺应宇宙间神圣的秩序,使其聚落和民居呈现出了微缩的宇宙图示。
   (3)作为虔诚的信徒,藏族人观念中有关“洁净”的概念不同于非信徒的“卫生”观念。从宗教“洁净”观念的角度,分析了西藏传统社会“洁净”与“污秽”不可混淆的宗教规则,并系统解读了洁净观对藏族建筑文化的影响,如聚落空间存在着的“圣俗之分”、民居空间中的“内外有别”,以及藏族建筑泾渭分明的色彩含义。
   (4)从藏族的民族心理出发,分析了严酷自然环境和动荡社会环境影响下的“集体潜意识”,即持久的防卫心理在藏族聚落和民居中的体现。分别探讨了以实体构筑为手段的物理防卫机制和以宗教安慰为手段的心理防卫机制在藏族聚落民居中的体现,着重探讨了心理防卫机制对于拉萨地区聚落和民居的作用,在聚落维度,提出了“地方神作为精神祖先建构和维系了藏族聚落的心理场及其隐形边界”之观点,在民居单体维度,分析研究了院墙和院门对于藏族家庭的守护意义。
   (5)根据传统藏族民居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从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空间、构筑、生活格局及能源利用等方面,总结了它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态建筑经验,并归纳为一系列易于指导设计实践的建筑模式语言,如就坡建房、封闭院落、屋顶平台、朝阳避风、方室横厅、低矮空间、厚重的围护结构、围火而居、就地取材,等等。
   (6)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拉萨市郊次角林村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其聚落与民居建筑文化特征,如人居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以及维系地域群体的外屏内聚的聚落文化,并首次提出了藏族聚落和民居“双核凝聚”的空间形态;从洁净观的角度分析了聚居环境的空间层化;最后,考察了民居营建中宗教约束与生存选择发生矛盾时,禳解仪式所起到的心理谢适作用,指出“藏族民居的营建智慧将宗教约束和理性选择做出了有效的平衡”。
   以上研究表明,基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产生的藏族传统民居,以地方性的营建手法和材料,构建了一个和谐统一天(气候)、地(地理)、人(居者)、神(宗教)多方面因素的空问系统,来满足人们在乡土社会特殊居住环境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些隐含着的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使藏族传统聚落和民居至今充满魅力,也为今后的现代藏旗居住建筑设计提供了如何与气候、地形、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参考,是建筑师应予以关注和传承的宝贵的乡土遗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