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字造字方法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6h】

汉字造字方法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课题提出背景

1.1.1时代背景

1.1.2文化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现状

1.4课题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2造字法概论

2.1汉字的历史

2.2造字法的历史

2.2.1造字法的产生

2.2.2后人对造字法的研究

2.3本章小结

3造字法及其构型特征

3.1象形造字法及其特征

3.1.1象形造字法概念

3.1.2象形造字法特征

3.2指事造字法

3.2.1指事造字法概念

3.2.2指事造字法特征

3.3会意造字法及其特征

3.3.1会意造字法概念

3.3.2结体组合特征

3.4形声造字法及其特征

3.4.1形声造字法概念

3.4.2形声造字法特征

3.5转注造字法及其特征

3.5.1转注造字法概念

3.5.2转注造字法特征

3.6假借造字法及其特征

3.6.1假借造字法概念

3.6.2假借造字法特征

3.7本章小结

4造字法的构型特征及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1依类象形与平面设计

4.1.1依类象形与平面设计的相通性

4.1.2依类象形与平面设计中的相通性

4.2虚拟添加与平面设计

4.2.1虚拟添加与平面设计的相通性

4.2.2虚拟添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3结体组合与平面设计

4.3.1结体组合与平面设计的相通性

4.3.2结体组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4形声达意与平面设计

4.4.1形声达意与平面设计的相通性

4.4.2形声达意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5建类一首与平面设计

4.5.1建类一首与平面设计的相通性

4.5.2建类一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6依声托义与平面设计

4.6.1依声托义与平面设计的相通性

4.6.2依声托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7本章小结

5造字法创意思维特征及在平面创意思维中的应用

5.1造字法与联想思维

5.1.1联想思维概念

5.1.2造字法中的联想思维

5.1.3联想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2造字法与发散思维

5.2.1发散思维的概念

5.2.2造字法中的发散思维

5.2.3发散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3造字法与聚合思维

5.3.1聚合思维的概念

5.3.2造字法中的聚合思维

5.3.3聚合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4造字法与抽象思维

5.4.1抽象思维概念

5.4.2造字法中的抽象思维

5.4.3造字抽象思维在平面创意中的应用

5.5造字法与辞格式思维

5.5.1辞格式思维概念

5.5.2象形造字法的辞格式思维

5.5.3指事造字法的修辞思维

5.5.4会意造字法的辞格式思维

5.6造字法与意象思维

5.6.1意象思维概述

5.6.2汉字的意象思维形式

5.6.3汉字意象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7本章小结

6课题结论与展望

6.1对课题研究的总结

6.2课题研究的不足

6.3对课题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汉字是迄今为止被完整保存下来最古老的象形会意文字之一,独特的汉字造字方法体现了我国先民创造的智慧,后人对汉字构型进行研究发现,汉字形成过程蕴含与现代设计相似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如思维、抽象思维、联想思维等。而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需要创新源泉,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才能打破思维定势,开阔设计者的思路,使设计具有不断更新的生命力。鉴于此,本文从汉字的构型特征和其形成的思维方式两个角度论述汉字造字方法与平面设计的相通性,论证造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目前中国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连接日趋紧密,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也相应增加,但仅限于将汉字字形、笔画作为设计元素,偏重于对字体、书体等形式的选择,采用多种方式对字形结构进行打散、重组、变形、装饰等处理,而对汉字与设计思维、设计品位之间的关联性缺少实质性和深入性的研究。
   本文根据以六种造字法,特别是田汉先生的专著《中国汉字学批判》,归纳汉字构型特征,通过一些具体例证探讨构型特征与平面设计中创意图形构型表现方式之间的相通性。同时分析汉字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论证这些思维方式与平面设计中创意思维不谋而合的特征。
   研究表明,汉字造字法中蕴含的构型特征和思维方式与平面设计有不可忽视的相通性,并能直接运用和融入于设计创作过程中。
   总之,研究汉字造字法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体现出来的汉字构型方式,能够深切体会到汉字独特的创造力。作为平面设计工作者,应该对造字的方法、思维有很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并将论证的理念应用于设计,不断发掘出更多适合于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创新力。设计工作者对造字法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底蕴的深入研究定会为平面设计的创意和表现提供更多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