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陈独秀抗战思想研究(1937-1942)
【6h】

陈独秀抗战思想研究(1937-1942)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海外学者关于陈独秀的研究状况

1.4.2 国内学者关于陈独秀的研究状况

1.5 创新点

1.5.1 研究视野的拓展

1.5.2 研究内容的深化

2 陈独秀抗战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1 时代背景

2.1.1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

2.1.2 全国抗战浪潮高涨

2.2 陈独秀与中共的关系

2.2.1 脱离中国共产党

2.2.2 赞同国共合作抗日

2.3 陈独秀与国民党的关系

2.3.1 对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批评

2.3.2 战争初期对国民党政府估计过高,期望过大

2.4 陈独秀人生经历

2.4.1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轨迹

2.4.2 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变化

3 陈独秀抗战思想的主要内容(1937-1939)

3.1 关于抗战的性质及意义

3.1.1 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

3.1.2 中国人或为自由或为奴隶之关键

3.2 关于抗战的策略

3.2.1 执政的国民党要担当重任

3.2.2 积极发动民众

3.2.3 寄希望于“远东会议”是靠不住的

3.3 关于抗战的前途

3.3.1 两个前途:对日投降与抗战到底

3.3.2 只要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到底,中国必胜

4 武汉会战后陈独秀抗战思想的嬗变(1939-1942)

4.1 抗战后期陈独秀思想由积极渐趋消极

4.1.1 中国抗战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妥协或投降

4.1.2 轻视游击队和游击战

4.1.3 抗战结束后中国必然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4.2 陈独秀后期抗战思想嬗变之原因

4.2.1 对中国国情缺乏全面地认识

4.2.2 对抗战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4.2.3 对国民政府期望过大

4.2.4 低估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及敌后战场的作用

5 陈独秀抗战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启示

5.1 瑕不掩瑜:正确与错误交织的抗战主张

5.1.1 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正确主张,唤醒了民众的抗战激情

5.1.2 不适当地攻击和反对了中共的正确的抗战主张

5.2 启示

5.2.1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评价陈独秀抗战思想

5.2.2 总结经验,推动陈独秀研究走向深入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陈独秀思想研究俨然成为显学,但其抗战思想却长期未得到足够认识,学界对于陈独秀抗战思想的研究虽然早有所涉及,但是研究范围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加深。本文对陈独秀的抗战思想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考察,揭示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以期推动陈独秀研究走向深入。
  本文在梳理和分析当前学术界对陈独秀抗战思想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就陈独秀抗战思想形成的背景作一简单的介绍,皆在说明和力证陈独秀抗战思想得以生成的复杂的历史场域。在书写之中,力图呈现出在民族危亡之际,作为一位“老书生”对抗战矢志不渝的呐喊,恢复其应有的抗战形象。其次,本文就陈独秀的抗战内容作了初步概括,并以武汉会战前后为时间节点,分析了陈独秀抗战思想发生嬗变的历史动因,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强调陈独秀抗战主张的缺失,这部分内容是本文的重点。陈独秀抗战主张以武汉会战前后为界,前期主调是积极的,对抗战的性质“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战争”、“抗战胜利的前途在于持久战”、“要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斗争才是抗战胜利的关键”等论述见解独到;后期陈独秀论调渐趋消极,不仅对抗战前途倍感灰心,认为落后国和殖民国,试图通过民族斗争而产生新的国家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还挞伐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游击战,认为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是零星的斗争,根本不足以击退日本侵略者,陈独秀前后主张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陈独秀远离抗日战场,缺乏对外界形势的了解,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持有偏见,他看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展并迅速壮大起来,成为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最后,对陈独秀抗战思想进行客观评价,指出爱国主义是其抗战思想的主题,陈独秀的抗战思想是其晚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陈独秀抗战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