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H指数分析
【6h】

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H指数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传统的评价研究人员个人绩效的指标

1.1 同行评议

1.2 论文总数(Np)

1.3 引文总数(Nc)

1.4 篇均引文数

1.5 重要论文的数量

1.6 被引前q 名论文的引文数

1.7 影响因子

2 H 指数的含义和优势

2.1 一种新的学术评价方法―H 指数

2.2 H 指数的优点及其缺点

2.3 H 指数的应用

2.4 H 指数的修正指数

3 H 指数和传统计量学指标的比较

正文

1 研究背景

2 材料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的获得

3 方法

3.1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

3.2 H 指数的获得

4 结果

4.1 所有样本的H 指数计算

4.2 按部分院士H 指数排名

4.3 按部分院士被引篇数排名

4.4 按部分院士被引频次排名

4.5 按部分院士篇均被引频次排名

5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决定科研人员的聘任、晋升以及奖金和科研经费的分配时,往往需要对候选人员进行评价和比较,以便于将有限的科研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于是就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传统评价科学工作者个人影响力的指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但不可避免的有着自身的缺点。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在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科学工作者的个人绩效问题时,一种新的评价指标-H指数应运而生。本文则利用这一新的评价指标对我国科学院生物医学部部分院士进行个人绩效评价,探索H指数与科学家的关系,为研究计量学相关课题提供依据。方法:借助美国Thomson Scientific公司研发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由“作者”及“地址”的检索途径分别检索出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在2000~2009年十年间所发表的文章,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位院士的H指数,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检索结果进行了统计,发现我国科学院生物医学部部分院士的最高H指数为31,最低为2,平均H指数值为12.53;被引次数最高为5693,最低为11,平均值为1114;篇均被引次数最高为16.89,最低为1.38平均值为5.18。我国的科研人员H指数相差较大,与国外一些著名科学家的H指数仍有差距。
  结论:研究表明,H指数与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所选取的30名样本中,有7位院士的H指数达到了Hirsch提出的“如果在从事科研工作20年后,H指数能达到20,就能够算的上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了”这一标准。我国科研人员的H指数与世界著名科学家有一定差距,这可能与所选数据库有关,同时也与我国整体科研水平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