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起源于房间隔及邻近区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导管消融
【6h】

起源于房间隔及邻近区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导管消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局灶性房速的流行病学特点

2. 间隔局灶房速的电生理特性

3. 间隔定义和解剖学特征

4. 间隔局灶房速与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方法

5. 局灶性房速体表P’波特点、心内标测与定位

6. 间隔房速的治疗方法

7. 小结

正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房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起源于间隔FAT的心电生理特点及经射频导管消融(RFCA)策略。
  方法:227例 FAT患者,77例(33.9%)起源于房间隔及其邻近区域,其中男25例,女52例,平均年龄51.0±16.4岁。心房程序刺激诱发FAT,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心动过速时于心房间隔各个部位逐点进行激动标测,于最早心房激动点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前间隔起源 FAT标测中若右侧前间隔(RAAS)和无冠窦(NCC)激动时间接近,则首选NCC进行射频消融。
  结果:77例患者共发作81种间隔FAT,其中1例患者合并NCC和二尖瓣环与主动脉连接处(MAAJ)起源FAT,3例患者均同时合并前、后间隔起源FAT。47例起源前间隔FAT患者共诱发出48种FAT,其中2例患者失败,45例患者或46种FAT成功消融,部位分别为RAAS起源FAT8种,NCC起源35种,MAAJ起源3种,包括1例患者同时合并NCC和MAAJ起源FAT。48种FAT中14种首次在RAAS进行消融,5种消融成功,9种失败(7种于NCC消融成功,1种于MAAJ消融成功,1种仅在RAAS消融未成功);33种首次于NCC消融,其中28种成功,3种消融失败后至RAAS消融成功,1种于MAAJ消融成功,1种通过各种途径失败;1种首次在左冠窦消融未成功后于MAAJ消融成功。后间隔FAT共33种,其中20种起源于右后间隔,7种起源于冠状静脉窦(CS)窦口及近端,2种起源于心中静脉(MCV),4种起源于左后间隔。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随访4月-8年,3例FAT患者复发(前间隔2例,后间隔1例)后经第二次消融成功后未再复发。
  房速的P’波间期较之窦性心律时 P波间期明显偏窄(78.4±16.9ms vs113.7±13.6ms,P<0.05)。RAAS和NCC起源FAT,I、aVL导联P’波多呈正向,V1导联P’波多呈负正双向,下壁导联无特征性形态;MAAJ起源的FAT其aVL导联P’波以负向波为主。后间隔FAT体表心电图P’波几乎均表现为I导联呈等电位线,下壁导联呈深负向波,aVR和aVL导联呈正向波,V3-V5导联呈负向波,具有特异性。
  心动过速时 CS区心房激动均从近端向远端顺序传导。前间隔 FAT行右心房标测时于HIS区附近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电位。成功消融靶点提前体表心电图P’波37.9±17.3ms。而后间隔FAT患者常规激动标测,于CS窦口附近标测到心房激动相对较早,靶点提前体表心电图P’波34.4±18.0ms,13例患者放电过程中出现交界性心律。
  结论:房间隔起源FAT电生理特征表现为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较窄,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后间隔P’波形态具有特异性。心动过速时CS区心房激动均从近端向远端顺序传导。心内标测均可在间隔区域标测到最早激动,若 HIS区心房激动早于CS则考虑前间隔起源,反之考虑后间隔起源。
  起源于前间隔AT,若I导联和aVL导联P’波为正向,且NCC最早心房激动时间和右侧接近则首选NCC标测和消融;若aVL导联P’波为负向,可考虑至左冠窦或左房MAAJ标测和消融。后间隔FAT由于解剖的复杂性,部分病例标测和消融困难,需结合右房后间隔、CS内和/或其分支、左房后间隔等多部位标测和消融方能获得成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