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风险决策中时间因素对意外之财心理账户的影响
【6h】

风险决策中时间因素对意外之财心理账户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风险决策的一般概念和近代理论发展

2 风险决策和前景理论

3 心理账户理论

1 总体研究设计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方法与程序

1.5 研究对象

1.6 统计方法

1.7 研究过程

2 意外之财心理账户在时间节点上的变化

2.1 研究对象与过程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材料

2.4 统计处理

2.5 结果

2.6 讨论

3 情景测验中时间信息对意外之财心理账户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材料

3.4 统计处理

3.5 结果

3.6 讨论

4 控制时间信息的补充实验

4.1 研究对象与过程

4.2 研究设计

4.3 统计处理

4.4 结果

4.5 讨论

5 整体讨论

5.1 时间对意外之财心理账户的影响

5.2 情景测验中的时间效度与风险决策

5.3 研究的意义以及局限性

5.4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理论的前身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Richard Thaler提出的“Psychic Accounting”概念,后Kahneman与Tversky在此概念上提出的“mental account”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Thaler的研究证明,由意外之财(windfall gain)和正常收入(regular income)所得来的金钱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些金钱具有自己独特的运算规则,与常规经济学的替代性(Fungibility)原则相互冲突,在心理账户起作用的时候,用来买彩票的100元和用来交房租的100元在心理感受上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一定程度上,他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换的。Thaler教授举过一个实例:一对夫妇外出垂钓时捕获了几条大马哈鱼,但是在航空托运的过程中因为航空公司的疏忽,鱼给弄丢了,于是夫妇两人得到了300美元的赔偿款,他们花了225美元在一个豪华饭店大吃了一顿,但是如果不是300美元的赔偿款,而是夫妇两人各涨了150美元的工资,那么这次奢侈的饭局就不会发生。来自赔偿的300美元和涨工资得来的300美元虽然在数额上是一样的,但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心理账户有着不同的结构。从收入方面来讲,不同来源的金钱会被放置到不同的账户;从支出方面来讲,一定时间之内的各种支出都有它稳定的心理额度;从损失方面来讲,做生意赔的钱和丢失的钱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储存方面,人们也会设立专项的心理账户用于购买特定的物品。这些账户里面的钱与日常消费的钱很难相互流通,研究者把这种金钱与金钱之间不能良好转移、不能完全替换的现象称为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Non-fungibility)。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存在给人类日常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多非理性的行为,在客观现实上讲,金钱都是一样的,不应该被贴上情感的标签,意外得到的金钱也不应该用于挥霍,但大量有关心理账户的研究都证实了,人们对意外收入的金钱有着更高的风险寻求倾向和更宽松的消费态度,它适用于人们在各个领域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然而,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并不是绝对的。人类是智慧的生物,在某一次决策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扰,但深层的高级认知加工却在时刻进行,采用单纯的情景问卷的方法也许并不能够很好的描绘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做法。
  本文提出,通过片段式的、频率式的实验研究或情景测验会割裂心理账户运行规律的连续性,我们假设各个心理账户之间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存在某种线性关系,由意外收入所得到的金钱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转向正常收入账户,最终与正常收入所得的金钱没有差别,而在风险决策中广泛应用的情景测验并不能很好的反应这种关系,以往由情景测验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去。
  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基于剑桥博弈任务(Cambridge gambling task,CGT),采用实验室实验和情景测验两种方式共三个研究对某军医大学的873名被试进行了风险决策实验,得到以下结果:
  1、研究一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考察意外之财心理账户和正常收入账户在时间维度上变化的异同。首先我们检验了意外之财心理账户在实验室实验中的存在和稳定性,其次我们通过被试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在剑桥博弈任务中所表现出的风险态度讨论了两种心理账户之间的非替代性。结果表明:意外之财心理账户在实验室实验中同样存在且较为稳定,在获得报酬之后选择是否继续进行博弈任务时,意外之财组愿意继续参加的人数显著高于正常收入组(χ2(1,88)=6.447,p<0.05)。在首次进行博弈任务时,意外之财组的冒险指数明显高于正常收入组(F(1,60)=13.482,p<0.01),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意外之财组的冒险指数降低,在第三次实验(四天后)与正常收入组无显著差异,意外之财账户中的金钱转向了正常收入账户,同时我们发现了最后一次实验(六天后)时意外之财组冒险指数反弹的现象。
  2、研究二采用了被试间设计,在情景测验中基本复原了研究一的实验场景,旨在讨论普遍用于决策以及心理账户研究中的情景测验的实证效度(Empiricalvalidity)。研究结果显示,在情景测验中,获得20元实验奖励(无论是意外之财还是正常收入)后,平均选择愿意参加博弈任务的被试(73%)要显著高于实验室实验中愿意参加博弈任务的被试(68%),但情景测验中意外之财组与正常收入组愿意继续博弈任务的人数比例差异性缩小(χ2(1,783)=4.123,p<0.05),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情景测验无法给人带来足够的心理感受而导致的。当情景测验用于预测被试首次进行博弈任务时,其结果与实验室实验基本一致,意外之财组的冒险指数显著高于正常收入组(F(1,574)=16.336,p<0.01)。但加入时间变量后,情景测验结果与实验室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选择时,意外之财组与正常收入组的冒险指数都没有明显差异,且意外之财组在最后一个时间节点中未出现冒险指数的反弹现象,情景测验结果与实验室实验结果并不一致。
  3、研究三旨在讨论研究一中出现的意外之财组在最后一次博弈实验时冒险指数反弹的现象,实验设计与研究一基本一致,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向被试提供了虚假的实验次数和时间。结果表明,研究一中的意外之财组在最后一次进行博弈任务时出现冒险指数反弹,与被试得知本次任务是最后一次博弈任务有关,其内在机制涉及到意外之财心理账户的激活阈限要显著低于正常收入账户,此结果从另一种全新角度解释了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
  研究创新点:
  1、大胆质疑了心理账户之间的非替代性,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外之财会逐渐的被理解为正常收入。同时,首次把连续风险决策(Risk decision)看做一个不可割裂的过程,在实验中纳入了时间因素,考察了意外之财心理账户在真实时间中的变化,为心理账户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2、对心理账户和决策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情境测验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认为情境测验虽然具备一定的效度,但人们的选择无法代表其在真实情况下的决策行为,而只有真实的决策行为才有实际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